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貧血的中醫病因

貧血的中醫病因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在單位體積中的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和(或)血細胞比容低於正常低限,臨床通過化驗血常規,明確血紅蛋白濃度來判斷有無貧血。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

貧血並非中醫的診斷及病名,根據貧血患者常有面色少華、乏力容易疲勞、活動後心慌等,屬於中醫虛損、虛勞等範疇。多數由於飲食水谷攝入不足或偏嗜、胃受納腐熟功能減弱、精微物質生成減少導致,還有些患者是因為腎陽溫煦功能不足、臟腑失於調養導致貧血。女士應注意是否經血損耗過多、男士應注意是否有便血、黑便等。

貧血主要累及的臟腑包括脾胃、心肺、腎等。脾胃:營氣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質基礎,而營氣和津液都是由脾胃運化轉輸飲食水谷精微所產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健與否,飲食水谷營養的充足與否,均直接影響著血液的化生。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輸於心肺,與肺吸人的清氣相結合,貫注心脈,在心氣的作用下變化而成為紅色血液。即心肺化赤作用。腎:腎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腎中精氣充足,則血液化生有源,同時腎精充足,腎氣充沛,也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血液的化生。

以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例,隨著中醫對再障研究的深入研究,普遍認為病機在於腎虛。《張氏醫通》雲:「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頭在乎腎,氣之源頭在乎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需藉助於腎中元氣的氣化,才能推動和激發臟腑的生理功能。若腎中元氣匱乏,推動激發臟腑功能減弱,則不能蒸化水谷,氣血無以化。腎藏精,精能生血,精血之間相互滋生,精充則血足,精虧則血液化生無源,必致血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貧血 的精彩文章:

牛肉新做法,大人小孩都喜歡,簡單3步能上桌,強健筋骨抑制貧血
孕期缺鐵性貧血小常識,一定要認真讀完!

TAG:貧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