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代眾生受苦」和「業的自作自受」矛盾嗎?

「代眾生受苦」和「業的自作自受」矛盾嗎?

佛法中經常有這樣的說法,要發菩提心,要代眾生受苦,也有業果是自作自受,無可替代的說法。看起來有些矛盾,實際上並不矛盾。要了解這兩個說法,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業。業是佛教的名詞,就是我們的舉止、造作、行為。我們的思想、語言、行動均是業,所有的身語意行為發生之後,都會產生一種力量,留下一個看不見的痕迹,即「業力」,正是這種力量推動著我們的生命。平常我們說的「造業」是一個中性詞,造善業就是好的,造惡業就是不好的。

代眾生受苦或者說給眾生背業,我們經常會誤解這個觀點,認為是祖師大德可以完全代替我們受苦,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所造的業力有別業、有共業,業自造自受,是從別業的角度來說的;發願利生,代眾生受苦,是從共業的角度來說的。就好比一個小孩,他的成長歸根到底是靠自己,但是父母對他的培養和幫助也有很大的作用。

高僧大德替眾生背業的說法,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替人還債」,而是由於高僧大德具足慈悲心和責任心,願承擔眾生的苦樂,即所謂的「背業」。「替眾生背業」是善知識的慈悲心所現,一些因緣非常深的人之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影響,但不是絕對的。譬如孩子打壞了別人的東西,父母就要賠償,這也是一種背業,但若孩子殺了人,父母就無法替他承擔了。子女關心父母,希望父母病障業障消除,這是子女的孝心,可以通過努力修行,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父母。實際上佛菩薩、祖師大德不能真正替眾生背業或消業,歸根到底還要靠自己,否則我們早就成佛了。

另外代受眾生的痛苦是祖師大德的願力,是佛菩薩的慈悲,也確實能夠代我們受一部分業,這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有因緣才能被代受。在有些情況下,祖師大德能夠代受,是因為這個眾生與祖師有特殊的因緣,前世結了善緣,實際上還是自己的善根消除了自己業果。若是沒有種這個善根,沒有結這個善緣,祖師大德也無法能夠代替眾生受苦。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處處種善根,結善緣。

從外相上來說,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眾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眾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於當時、當地眾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

歸根結底,對於凡夫來說,代眾生受苦的發心或者說背業的發心僅僅是我們修行的方法,讓我們生起對眾生的慈悲心,這是在修我們的菩提心。業雖然是自作自受的,雖然我們不能代親友的業果,但我們可以通過迴向等方式利益到親人。這個世界,是由心業力交織而成的一張巨網。共業的巨網中,對每個點的影響,有近因也有遠因。每個人的每一個行為,都在撥動這張巨網,對彼此都有影響,眾生本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音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法音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