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四大名河之首,近代卻消失不見,還留下了三個謎團

古代四大名河之首,近代卻消失不見,還留下了三個謎團

濟水是古代四大名河,可是另外三大名河(淮河、黃河和長江)都在,偏偏排在第一位的濟水為何卻消失不見了 ,這條濟水背後,都藏有什麼秘密,小編接下來,就給您一一揭秘

第一:為何濟水越過黃河而不渾?

我們在談論濟水越過黃河而不渾的議題時,首先想要搞明白濟水是怎麼來的:傳說大禹治水,路過王屋山,看見一股股黑霧從太乙池中冒出,知道有妖精作怪。將避水珠往太乙池中投,妖怪自知無處可逃,便聽從大禹的話向東流,造福百姓。誰知水流途中在濟瀆廟中遇到石頭流不動,便鑽到石頭下,往上擠出。這股水因為是地下擠上來的,就叫擠水,後來又漸漸地叫成濟水了。

那麼為什麼濟水穿越黃河而不渾?歷來眾說紛紜, 《禹貢》《水經注》和《山海經》等主要文獻的成書年代,大都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書中認為濟水是清的,黃河水是濁的,濟水從黃河中穿過而不混淆,越過黃河以後仍是清的。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有人認為濟水從黃河北岸潛入地下,南岸復出。這種說法顯然缺乏地質結構方面的依據。但潛流一說,仍然是目前最科學,也是接受面最廣的一種說法。

第二,濟水都做過那些官職:帝王加封濟水是從隋朝開始的,隋開皇二年,文帝頒詔在濟水源頭興建濟瀆廟,以祭祀濟瀆神。從此,歷代帝王對濟水的加封逐步升級,濟水屢享尊榮。唐天寶六年,唐玄宗加封四瀆——河瀆、濟瀆、江瀆、淮瀆,其中「濟瀆封清源公」。明洪武二年,明太祖封濟水為北瀆大濟之神。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分別為濟瀆廟親書「沇濟靈源」、「流清普惠」的牌匾。朝廷每年都要派遣重要官員定期致祭濟水。僅明清兩代,對濟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而清康熙皇帝在自己五十歲、六十歲大壽時,也分別派遣官員到濟瀆廟祭告水神。

第三:濟水為何如此清澈,恐怕還要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濟水來自海拔1700多米的濟源王屋山頂峰太乙池。發源地太行山植被覆蓋率較高,含沙量較少。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泥沙容易沉積,河中含沙量高而不渾濁。

自唐以來,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著名詩人都鍾情於濟水。白居易在《題濟水》一詩,這樣寫道「盈科不數尺,岸柳難通舟」,讓這裡成為了一個文化殊勝、澎湃洶湧的四大名河。

濟水現在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二十年前,這裡村民們還可以挑水返家做飯燒菜。二十年後,這裡卻成為了臭水溝。濟河的悲劇,真的不能再重演。GDP需要追求,而卻不能以追求GDP為最要內容,

有些人,不顧人類家園,胡亂施為,娛樂至死,最終環境污染的惡果還是由人類自己承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晉武帝干過三件荒唐事,全部和女人有聯繫,還殃及到全天下的男子
慈禧陵被盜後,清朝大臣竟發現盜墓賊不懂行,留下價值不菲的寶貝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