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對耳鳴、耳聾的認識及處理

中醫對耳鳴、耳聾的認識及處理

本文原載於《中級醫刊》1984第7期,作者為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干祖望,具有參考價值,故分享給大家。

一、耳鳴、耳聾和兩者的關係

中醫對耳鳴的輕者稱「聊啾」(《楚辭》:「耳聊啾而戃慌(戃慌,tǎng huāng失意憂愁的樣子),王註:「聊啾耳鳴也」)。嚴重者稱「嘯」(《內經》:「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雜病源流》:「嘯謂耳鳴」。)耳聾的輕者稱「重聽」(《雜病源流》:「亦有不至無聞,但聞之不真者,名為重聽」)。中等程度者稱「聜」(《說文》徐註:「不全聾也」)。嚴重者才稱「聾」(《雜病源流》:「耳聾者,音聲閉隔,竟一無所聞者」)。先天性聾稱「聵」(《國語》:「生耳聾曰聵」)。

《醫學入門》謂:「耳鳴乃聾之漸也」,所以中醫把鳴、聾兩證視為同一病種。不論病因機轉的概念,辯證所用的方法以及論治上取方用藥,基本相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很多聾病往往以耳鳴為前奏,很多的鳴者伴以聽力下降。當然也有單獨出現者,但它的辯證論治,也還是一樣。

至於外在性耳鳴(他覺性耳鳴),在中醫古代文獻上沒有提到。外傷導致的耳聾及先天性耳聾,中醫一向不列入聾病中。故以上三者,都不在本文討論範疇之內。

氣導、骨導,中醫歷來沒有談及過,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傳導性聾或先天性耳聾。但也有過含蓄的描述,例如宋《三陰方》:「當知耳為聽會之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徵、羽,內則唏、噓、呵、吹、呬(xì)。也就是說宮、商、角、徵、羽的五音,從外而來,堵塞了耳朵便聽不到。而唏、噓、呵、吹、呬的五音,出之於內,儘管把耳朵捂住,還能清清楚楚地聽到。又如明《奇效良方》的「有從外不能入耳」,「有從內不能聽者」,豈非前者為傳導性耳聾而後者為神經性耳聾嗎?

二、分型和歸納

《類證治裁》:「精脫失聰,治在腎。氣逆閉竅,治在膽。凡耳聾以及耳鳴,治法悉准乎此」。誠然,高度概括起來對前者的虛症和後者的實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確也只有這兩個原則。但一旦進入臨床,則又千變萬化,從這個(實與虛)症中,已足夠分析考慮了。

為了使大家運用中醫理論與技術,但又不能失去中醫的精髓---辨證論治,只有從中分出幾種類型,並刪繁就簡的加以歸納,才能按圖索驥,最低限度可以做到「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茲將多種多樣的症,予以歸納如下:

三、辯證論治

【風邪閉竅】

都為實證,所以發病急驟,或較為急性。一般多為感冒、腮腺炎、帶狀皰症等急性傳染病後期。也有由感寒受風或風熱上擾而致者。常在短期內聽力明顯下降;甚至失聽。相反的自聲增強。如有鳴聲,則轟轟高亢。全身癥狀常伴有凜寒、發熱、頭痛、口渴、關節疼痛……等等。局部檢查鼓膜正常或下陷,耳咽管常有阻塞情況。測聽顯示,傳導性聾為多見。舌苔薄白者多,薄黃者少。脈浮。

論治:取用疏風宣解法,常用方有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牛蒡子、竹葉、荊芥、豆豉、甘草)、桑菊飲(桑葉、菊花、桔梗、甘草、杏仁、薄荷、連翹、蘆根)等。筆者喜用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以上諸方不是所有藥品照數取用,可以有所加減(下同)。如為火盛所致,則酌加清熱葯。寒邪所致,酌加祛寒葯。

【痰濁上蒙】

發病有急有緩,而且急緩之間相差很大。除聽力下降之外,必然有阻塞、憋氣及脹滿感,好像有棉絮塞在裡面一樣,嚴重的可聞水聲汩汩。耳鳴則音量大而音調並不太高。全身癥狀無急性病態,但往往與全身性痰證相併存。有頭部重脹或鈍痛,渾渾焞焞(tūn),胸口窒悶失暢。舌苔滑潤厚膩,舌質淡白。脈多軟澀。局部檢查:鼓膜渾濁,或鼓室內有液體積存,經過鼓膜可見呈凹形的液體,當吞咽、擤涕或施行吹張術時,可見鼓室內有氣泡。測聽也以傳導性聾為多。

論治:取用利濕消炎、化濁開竅法。代表方有二陳湯及其演化出來的諸多姐妹方葯,或半夏白朮天麻湯。如虛症,用六君子湯。

【氣鬱竅閉】

本病有虛有實,辯證關鍵在乎脈象及病史,局部檢查的參考價值反而並不重要。局部癥狀,以憋氣為主,但遠不若痰濁上蒙的嚴重。鳴聲也是大而不高。

論治:取理氣開竅法,如加減木香疏氣飲(木香、陳皮、香附、蘇葉、菖蒲、白芷、丁香、大腹皮、路路通)之類。虛者,補中益氣湯(升麻、柴胡、党參、黃芪、白朮、陳皮、當歸、甘草、生薑、大棗)之類。

【肝膽火旺】

發病也較迅速,甚至在突然之間完全失聽。必然伴以耳鳴,鳴聲高亢刺耳,甚至像火車、飛機、鼓風機樣的使人煩躁不安,病人往往感到這種耳鳴比耳聾更難受。頭痛、頭脹、頭昏、眩暈、脅痛、口苦、面紅、目赤、血壓增高等,為必備的全身癥狀。脈弦、有力。舌苔薄,也可薄黃苔,質紅或尖邊紅。局部檢查:鼓膜正常,測聽可出現神經性聾。

論治:當然以清瀉肝火、膽火為主,常用代表方有龍膽瀉肝湯(柴胡、生地、黃芩、山梔、木通、車前子、澤瀉、膽草、當歸、甘草)或梔子清肝湯(柴胡、白芍、黃連、黃芩、山梔、石膏、丹皮、川芎、牛蒡子、甘草、當歸)等。有時夾有痰濁的,可用加減龍薈丸(龍膽草、蘆薈、黃芩、山梔、當歸、膽星、神曲)更為貼切。

【瘀阻清竅】

在臨床上可有兩種不同的類型:急性的,常為爆震性耳聾,伴以強烈耳鳴,可有眩暈及耳內疼痛癥狀。脈、舌無參考價值。檢查可見,鼓膜可能暗晦渾濁,但也有正常者。慢性的,為原因不明的失聽,無全身性或特異性癥狀。測聽為傳導性聾居多,當然也有混合性的。

論治:急性的活血破瘀法,代表方為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歸尾、炮山甲、桃仁、紅花、大黃、甘草)。慢性的通竅活血湯(紅花、桃仁、赤芍、川芎、老蔥頭、生薑、紅棗)。因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有在破血中往往參用理氣葯,則復元通氣散(木香、茴香、山甲、青皮、甘草、陳皮、白芷、漏蘆)中也可選擇幾味與以上兩方混合取用。

【中氣下陷】

起病緩慢,大多在不知不覺中聽力在下降。如有耳鳴,則鳴聲音調低沉而音量較大。全身性癥狀為運化無力,食欲不振,大便多溏薄。小便清白,甚至頻頻欲解。眩暈倦怠,四肢沉重乏力。面色無華。冬令特別畏寒,下肢冰冷不溫。脈大而濡軟。舌薄白苔,質嫩胖色白,甚至舌邊齒印如鋸。聽力測驗為混合性聾者居多。鼓膜下陷。

論治:當以益氣昇陽、補脾健土為法,常用方法有補中益氣湯(內容見前)或益氣聰明湯(升麻、葛根、党參、黃芪、白芍、川柏、蔓荊子、甘草)。如其偏寒者加些溫陽祛寒葯。如其情志不暢所致者,參用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白朮、茯苓、薄荷、甘草、姜)

【營血不足】

表現為耳鳴不息,或轟轟然聲大而低,或蟬噪的吱吱聲。聽力下降為進行性。全身癥狀伴有面色蒼白,頭暈目花,腰酸背痛,蹲久驟立即兩眼發黑及口乾等。脈細小而軟,或大而空。舌薄苔,質淡或瘦。局部檢查,無特殊變化。測聽大多為神經性耳聾。

治療比較簡單,常用代表方為四物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加味。有時歸脾湯(黃芪、党參、茯神、木香、酸棗仁、遠志、當歸、白朮、桂圓肉、甘草、生薑、大棗)也可取用。

【腎虛精脫】

一般長期的耳鳴、耳聾,當第一個考慮的就是此症。鳴聲音量小而音調銳高,有實轟轟然,有時吱吱不息,日輕夜重,無時或息,在夜深人靜時更使人難以安靜。失聽程度不等,可以從稍有障礙到完全失聰。全身癥狀大概口乾咽燥,失眠,面顴掌心經常發熱,下午潮熱,腰酸,頭暈,健忘等。甚至男性多遺精,女子多白帶及月經失調。脈細小。舌薄苔或無苔,舌質紅而乾瘦。局檢無異常,測聽多為神經性聾。如老年人,高音頻率首先降低,聽力損失兩側對稱性。

論治:當從滋補腎陰為法,常用代表方有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及其演化出來的耳聾左慈丸(甲方: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磁石。乙方:六味地黃湯加磁石、五味子。現在我們常用的為乙方)。此外,左歸飲(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枸杞子、甘草)也為人所喜用。

四、結束語

中醫對耳鳴、耳聾的看法,既有局部性的,又有全身性疾病的綜合征之一。在中醫是用整體觀念來認識它,又有辨證論治的方法。

以上的分型和論治,多少還有些「固定安排」之感,所以臨床上更需「靈活運用」。

不論耳鳴或耳聾,開竅、通竅都是必用之品,常用的有菖蒲、路路通、通草等。此外麻黃、蔥(莖)、通天草(即葧薺地面上的莖穗)等也有開竅作用,但臨床上較為少用。

最後,必須澄清一個使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及《醫徹》:「少陰之氣,藏於耳中。而其外敝者,則少陽之風火,擾亂相搧,驅其外邪。若夫腎氣不充,少陰之脈不至,惟峻補真陰,入以鎮墜之品,則氣不上亂,復其司聽之職。則虛而能受,如空谷之音,響應立赴矣」。其意思是實證宜疏風祛邪,這是毫無異議的。而虛症的鳴、聾,應在扶正法中重恃「鎮墜」,也就是取用向下的重鎮法。但再讀《醫方集解》:「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乾葛、升麻、蔓菁、清陽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升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且名矣」。那是與重鎮絕對相反的升提法。那麼在虛症的耳鳴、耳聾中,懷氏主張下降重鎮、而汪氏則強調上行升提,何其相距相反乃爾?其實並不矛盾,取用下降重鎮的是腎虛精脫證,而用上行升提者中氣下陷證。同時及統一了矛盾,更證實了中醫「辯證論治」的科學性和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耳鳴 的精彩文章:

耳鳴耳聾太猖狂,田主任都看不下去了
這個叫「通鳴清竅湯」的葯,吃了耳鳴腦鳴一點就靈

TAG:耳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