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年學術危機

中年學術危機

一般的,在研究生畢業10年左右,或是從事研究10年左右,研究者在實質上就進入了學術上的危機期。大概是中年期。

大多數研究者在危機期被學術浪潮淘汰。被淘汰者有如下特徵:

01

高校的研究者,已有的相關理論自認為已經把握,學術思想已經固化。難於接受與自身學術觀點衝突,或是認為關係不大的理論進展。由於理性上的僵化,實質上進入了「經驗主義」的研究模式,而且實質性的研究只能由學生完成。

由於「經驗主義」的研究模式需要大量的藉助於其他研究者的「經驗」,所以這類研究基本上是對於期刊論文的模仿。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帶學生」,或是「等退休」。

02

研究院(所)的研究者,出於解決指定研究任務的壓力,日思夜想,感覺到前途渺茫。總是試圖在自身已經把握的理論框架下解決問題,而且總是有「驚喜」,但是,出於職業的責任,總是自覺的被「實驗」事實否定。

知道問題出在理論基礎問題上,但是不知解決的正確道路何在,在自信心上倍受煎熬。或者是,等待著能對自身的「驚喜發現」進行「實驗研究」。對於環境條件的依賴日益的緊密。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新「項目」。

03

企業界的研究者,一般面對的是老大難問題,希求理論界的理論進展,但是總是失望。自身沒有時間或心情來研究(學習)理論,看到「經驗主義」研究模式的論文就頭痛,對於學術文獻基本上是處於心理上的「疲勞」狀態。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來自於外界的「新成果」。

與此相反,克服學術上的危機者:在高校是感嘆研究時間不夠用;在研究院(所)是學術理想豐滿;在企業界是感到技術上大有作為。

在我國,由於(經濟壓力)生活壓力的作用明顯,實際上的中年學術危機與生活壓力是同時出現的,大多數研究者被淘汰也就是必然的社會現象。因此,這是我國科技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克服中年學術危機的基本原則是:

1)(經濟)生活上滿足於略低於環境的平均水平;

2)保持對於理論(尤其是未把握理論)的學習(研究)熱情;

3)對於文獻上的非理想「實驗」事實持批判態度;4)維持長期不斷的持續學術思考。

在我國有一個普遍現象,「退休後」的學術研究者很多,「在職的」科研項目研究者很多,這實際上表明:大多數是在進入老年期後才終於擺脫「學術危機」。

從這點看,理論創新不足是必然的。

實際上,我們總是面臨學術上的淘汰壓力。無非是在中年期被淘汰,還是在退休後被淘汰?是自動地被淘汰,還是被動地被淘汰?是主動地告別科研,還是被動地離開科研?

無論如何,學術上在中年期被淘汰是最難於令人接受的。苦學苦幹20年,無所作為20年。總而言之,在學術上是一無所獲。

因此,需要在宏觀層面解決中年後知識分子的科研環境以及科研評價問題。而不是不斷地製造大量的、必將在中年期被淘汰的研究生。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漫談比特幣和區塊鏈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