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館藏千年無人問,夢回一夜天下知

博物館——館藏千年無人問,夢回一夜天下知

當碎片化內容成為人們吸取信息的主要模式之時,作為教育學範疇中的實體概念,那些承載了人類歷史厚重的博物館,似乎開始拂去身上的塵土,換上了光鮮的外衣,走上了泛娛樂化的道路。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國際博物館日。在全球互聯網信息交匯融合的現在,博物館作為人類文化領域成果的重要保存者,也逐漸被捲入了這種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因此,國際博物館協會將2018年的博物館日主題定為「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New APProaches,new publics)」

博物館(museum)一詞來源於希臘語的mouseion,含義為供奉主管藝術與科學的九位繆斯女神的神廟。如同赫西俄德在《神譜》中所描繪的九位繆斯女神一樣,早期博物館管理的藝術內容有著從美術到文學,以及天文學等等眾多複雜且詳盡的分類。公元290年左右,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其部將托勒密在埃及亞歷山大港修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中,專門建造了一座繆斯神廟,用來保管亞歷山大生前曾四處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並交由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進行管理。這座神廟一般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最後毀滅於羅馬人之手。

在博物館出現的初期,通常只是提供給學者與藝術家作為科學研究和創作討論的場所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開放也成功的將那些高於雲端的藝術與文化帶到了凡塵之中。作為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的開放讓世界各國對博物館這一文化保存體裁進行了重新的審視,也讓那些曾經封建貴族階級專屬的娛樂珍藏出現在了普羅大眾的眼前。

時至今日,當人們流連於博物館的一個個展品之中時,是否真正地對這些外表冰冷的藏品產生過內心的共鳴呢?

也許在某個青銅器前佇立的人,通過穿透千年的目光,看到了曾幾何時的禮樂昇平;亦或是在某幅山水畫前欣賞的人,透過飄渺萬里的塵煙,走進了不為人知的水墨丹青。可是在大多數人走馬觀花的遊覽之中,歷史並沒有化作人生的厚度,僅僅只是一把銹跡斑斑的古劍和一塊難以辨認的石碑。

在2017年,央視的一檔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成為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們目光的焦點。

當我們看到那從千年青綠中走出的天才少年;聽到那從恍惚隔世中傳來的鐘鼎齊鳴;聞見那從兵荒馬亂中飄過的玉殞香消……9家博物館,27件國寶藏品,在明星和學者的演繹之下,將自己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從中感受到的,是中國千年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是華夏文明薪火的德厚流光。

數字媒體把博物館藏品從幽深的展館帶到人們面前,通過「鏈接」過去與現在,讓每一件文化藝術品都有了自己全新的「標籤」。這些重新灌注溫暖血液的古代來客,在網路生態環境之中找到了自己生根發芽的土壤。在線資訊,數字社群,展覽app……互聯網將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模糊,讓曾一度失去精神烏托邦的流離者們,在這裡重新找到了基因中一脈相承的不滅信仰。

當人文情懷和審美教育成為現代人內心中司空見慣的主要缺失之時,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在娛樂手段的包裝下,重新點燃了人們內心一度乾枯的燈火。正如當年博物館對平民的普遍開放一樣,現如今的泛娛樂化同樣是讓文化和藝術在解構和重組之後,更好地服務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對於博物館本身來說,這既是一種對過去的傳承,也是一種對文化的保護。

說明:配圖來源於網路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靜怡 的精彩文章:

縱覽世界各國「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慶祝方式

TAG:上海靜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