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所學校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聯姻」,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所學校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聯姻」,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民小編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精神家園。學校教育需要自覺地承擔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引領師生回歸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江蘇的這所高中獨闢蹊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審美因素,將其融入教育之中,以審美教育為學校發展特色,探索以中華美學為精神指引的育人實踐。希望這所學校的探索對您思考、實踐傳統文化教育有所啟發。

生活在21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傳統的「遊子」,都是被傳統「放逐」、失去了精神原鄉和優雅生活姿態的所謂「現代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光芒四射的火炬,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我們出發的那個地方,也照亮我們將去的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不斷形成的精神追求、處世方式和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具有和而不同、與時遷移、經世致用等鮮明特點,蘊藏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一系列具有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思想智慧。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審美是其至高的精神境界。由此,江蘇省南菁高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之魂,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審美因素,將其融入教育之中,以審美教育為學校發展特色,探索「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指引的南菁教育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是「回家」的途徑,課程是沿途的風景,每一位師生都是同路人。

南菁高中創辦於1882年,是一所有著135年歷史的百年名校,它的前身是江蘇學政兼兵部左侍郎黃體芳在左宗棠協助下創辦的「南菁書院」。清末,它是江蘇全省的最高學府和教育中心。從傳統書院到現代高中,「忠恕勤儉」的南菁校訓和經世致用的文化追求熏陶著一代代南菁學子。

南菁高中的教育實踐根植於厚重的南菁歷史文化,並進行與時俱進的時代轉換。近年來,受益於著名教育大家顧明遠、著名書法大家沈鵬,以及汪曾祺、曹鵬、邢秀華等一大批由南菁走出去的人文藝術精英的文化影響,南菁高中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以美育重構校園生活,讓學校教育走向美學境界」的教育發展願景,將美育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具體可以概括為自信、自適、自處、自成。

01

自信:傳統的教育意蘊

不少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門衛是最懂哲學的人,因為他總是問你三個最富哲學意味的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的來處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可以作為這個人的重要身份標籤,而「不忘本」正是對這一現象的概括。它大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小至個人的籍貫和家族,無不構成了中國人獨有的價值觀與認識論。

如果再追問這種現象背後的緣由,我想,「文化自信」是其必不可少的題中之義。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代表的宗祠、文廟之中,處處可見對先賢的崇敬與褒揚。古往今來,只要是在中國大地上,一個姓氏、一個村莊,乃至一縣、一州、一府,無不以其歷史上所培養的名人、名物為榮耀;而學校辦學,也以培養的校友、辦學質量與成效為榮。這種堅持對過往歷史的肯定,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觀。

南菁高中的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秉持的正是這種文化自信。我們要以優秀傳統文化感染學生、喚醒學生,使其充滿對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自信。

南菁高中作為百年名校,其相對漫長的辦學歷程中值得講述和傳誦的名家、高人,可謂數不勝數。江陰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忠義之邦等稱號,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精神都潛移默化影響著人的氣質。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個地方,也都有值得書寫、值得講述的光榮與夢想。但真正需要指出的是,地方的歷史文化資源還不能直接作為教育資源,必須經過校本化開發,才能通過歷史文化的滋養,倡導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就以南菁高中新校區的建設來說,它是平地起高樓,但南菁過去跨越三個世紀的歷史不能隔斷,南菁書院的文化精神應該在新校園裡繼續生長。於是,南菁高中在校園裡建造了書院碑廊,讓大家記住南菁過往的輝煌;將南菁書院時期畢業的課生名錄鐫刻在碑柱上,讓歷史上即使默默無聞的學生也都留下痕迹;複製、或移植、或創製了箭炬老校門、宗棠古井、正學亭等新人文景觀,以典雅厚重的校園,傳承了具有南菁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文化,又從中尋找到獨特的審美價值,使學校的文化景觀處處蘊含著學校的教育追求,充滿文化內涵和美感。

南菁校園裡懸掛著南菁創始人左宗棠的對聯「輔世長民莫如德,經天緯地之為文」,意在時時提醒師生,這所學校要培養德才兼備、有家國情懷的人才;南菁先賢、江蘇學政王先謙的聯語「由正學生正識,以實心行實事」,南菁校友、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的教育信條「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無不傳遞著南菁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追求。

這些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教育主張,意在培育南菁師生的文化自覺,促使他們生髮出深厚的文化自信,自我淬鍊,自我熏陶,讓學校教育不斷走向美學境界,讓師生的靈魂「回家」。以傳統文化呼喚師生一起返回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回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之中,在這個「家」里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02

自適:美學的教育呈現

每當我們說南菁高中是一所以美育為特色的學校,要培養審美見長的學生時,總難免有家長或同行疑問:審美能教嗎?側重審美會不會降低學校的辦學質量?顯然,大家對美育還缺少了解,對教育的本質缺少根本的把握。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需要看南菁是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美育實踐之中的。

南菁美育總體上說是在儘力創造讓師生自適的「環境」,使師生能夠徜徉其中,涵養性情,自由生長,實現不同形式的審美愉悅——人往往在「家」里才感覺最舒服,而這種舒服正是「自適」之感。南菁高中通過對學校課程的審美化構造,創造如「家」一般的「環境」,讓師生在課程中自由生長。其一,基於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審美化開發,通過學科三年發展規劃,將教學內容系列化、體系化、模塊化,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科邏輯;其二,打通不同學科邊界,進行教育內容的跨學科整合,如教研組之間合作進行有關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進行學校課程的多學科合作開發;其三,將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有機整合在課程內容之中,賦予課程更豐富的文化承載和價值追求。在課程整合中,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按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構建綜合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更加註重實踐,關注現實,貼近生活。

在課程的基礎上,南菁高中進一步提出「審美課堂」作為美育實施的主陣地。2015-2017年,南菁高中連續3年與中國教科院舉辦全國高中「審美課堂」教學論壇,提出了審美課堂建構的實施、評價細則,倡導課堂教學由封閉式、接受式、輸入式、講解式向開放式、體驗式、發現式與合作式(即非認知式)轉變。在我們看來,所謂「審美課堂」就是要讓師生能夠身處其中而實現自適,在知識傳遞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讓學生實現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發展。課堂不只是知識傳遞的場所,也是情感交往的空間,師生都能夠在其間實現自我與他者的情感融合,內在的生長動力得到激發,那就是實現了審美課堂。

而在審美課堂里授習大美育課程的教師和學生,也就是「美的教師」與「美的學生」。以審美為追求的課程和教學,讓師生不斷回到最舒適、最自我的狀態之中,激活自己內在的求知慾與好奇心,生髮出對他者的同情,對社會的責任,對民族和國家的摯愛,從而獲得飽滿、幸福的人生體驗。這就是南菁高中提倡「關注師生生命幸福的教育」之具體實踐。

其實,對「生命幸福」的追求,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那個永恆的目標中,乃是人類文明共同的精神之家。把「回家」這一主題匯入教育之中,讓師生能夠在學校教育里找到「家」一般的狀態,過上審美的教育生活。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南菁高中通過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指引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創造一種教育的「里仁」,成就一所獨特的學校。

03

自處:知覺的教育展開

儒家傳統尤其重視「慎獨」。教育要讓學生學會獨處,也就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既往的討論中,「自處」多被置於德育的範疇中加以分析。而就中華美學精神的「回家」意義而言,「自處」也具有很強的美學意味。人是社會的動物,要實現「自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回家」。只有到「家」里,才能避開紛擾,真正從身體到心靈,都是「一個人」。但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自處的人是孤獨的、寂寞的,還是封閉的、內斂的?在我看來,應該是審美的。一個內心豐富的人,在自處時,更能體會到審美愉悅,這種能力、這種境界是需要教育的。當代新興的教育形態中,閱讀教育、冥想教育、休閑教育等,莫不需要對此展開討論。魏晉時期玄學家嵇康說:「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繫於所欲……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那麼,何以能夠「通物」呢?其要在於訓練學生對審美的感知覺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分層的。

教育的目標可以分為「三級七感」。其中,教育的初級目標是奠定基礎的前「五感」,即與「眼、耳、腦、嘴、手」相對應的「視」覺、「聽」覺、「知」覺、「味」覺和「觸」覺,與「五感」對應的教育教學工作關注的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對自己的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有益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自我生長」的關鍵能力。教育的中級目標是啟迪學生智慧的「第六感」——直覺。而教育的最終目標則是追求至高的「第七感」,也就是美感。

人對於「美」的感覺不是人的自然稟賦,而是人在自然稟賦的基礎上經上述兩個階段再繼續提升後所創造的產物。在夯實前六感的基礎上,淬取出人性之中的美感,乃是我們的審美教育所要力求實現的最終目標。

有了美感,人才能真正面對自我。這就要求高中教育真正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通過情景化的課程設計,增強學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如南菁高中的建築模型賞析與創造課程,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創造的美學空間,學生們陶醉於滲透著文化表達的空間美學之中而又盡情地追求和表達著自我對文化藝術的獨特理解。

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人的生活有力量的國度、倫理的國度和審美的國度之別。力量的國度靠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運行,倫理的國度靠社會規範的強制維持,而審美的世界,人們對於一切道德的服從均來源於人類自身對於美的嚮往。

這裡的「美」是與「善」相應的,唯有如此,才能回應「里仁為美」的命題。而一個人真正回到審美的國度,回到內心豐富又矛盾、劇烈又從容的精神世界之中時,我們才可以說,他已經真正回到了屬於他自己的靈魂深處的「家」。

04

自成:人性的教育想像

「自成」,也叫「成己」,就是自我成就、自我成全,使自己成為完整的、豐富的、自主自立的主體。在古代,通過教育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叫作「為己之學」,或者是「學以為己」。美國學者李弘祺新近出版的大部頭中國教育史,書名即是《學以為己》。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而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為人之學」趨勢可謂尤其明顯。學校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嚴重,人本教育的指向缺失,美育弱化、窄化現象嚴重,片面的高考取向橫行,已然也依然是當前的教育常態。

而突破這一常態,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的教育新常態,是南菁高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在我們看來,只有有效開設儘可能多的美育校本課程,建立指向全人培養、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全程滲透的「三全」大美育課程實踐體系,並通過課程整合、課程綜合、課程融合實現學生校園生活和校外活動審美化,最終將審美立意落實在充滿美學精神的課堂之上,才能有所創新。

僅以校園環境建設為例,南菁高中著名校友沈鵬、顧明遠、邢秀華將畢生收藏的珍貴文物、中外名家書法繪畫精品及個人創作的藝術作品和學術著作捐給母校,在母校設立三座藝術館(書屋),成為南菁校園大美與大德並存的象徵。書畫的藝術氛圍和人的精神境界足以喚醒南菁高中師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和創造感,實現人的「完整性」。而人的「完整性」是指人在「以理性把握世界,以感性實踐精神」的基礎上,達到物質與精神、外在狀態與內在人格的和諧統一,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幸福。值得說明的是,此處所言的培養「完整的人」,既是指培養「完整的學生」,也包含了培育「完整的教師」,是「師生一體的完整」。這當然是一種教育想像,但也是教育所念茲在茲、不斷力圖返回的精神家園。

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完整的人,促進人的情感完善和精神提升,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生命個體,而情感完善、精神提升的關鍵仍在於美育,在於人試圖通過教育實現的自我成全。這就是荀子《勸學》篇言「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的內在意義。

《論語》「先進」篇中有一段被人們廣泛引用的話,是曾點在面對孔子詢問自己志向時所作的回答。他說,他所嚮往的人生,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人們常用這段話來說明儒家的美學想像。但我們好像忘了追問,曾點所想要「詠而歸」的「歸處」是哪裡呢?毫無疑問,那是他的「家」——一個永恆存在於審美世界之中的完整人性的象徵。

其實,教育的審美意味不就是回家嗎?回到人性的家,回到靈魂的家,回到真善美的家,回到那個在現代生活中已經被異化了的家。南菁高中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與審美教育的「中華美學精神」,可以被視為回家的方向;而南菁高中標舉的「以美育重構校園生活」,可能是一條回家的路。

通過這條路,我們讓教育回到生活,回到人性,回到傳統,回到中華美學精神照耀與喚醒、開示與彰顯的鳶飛魚躍境界;我們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在學校教育中感受到距離「故鄉」越來越近的那種心切,感受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審美愉悅所帶給他們的生活重構和氣質轉變;讓中國教育有紮根傳統文化、叩問生活本身、回到精神原鄉的範本和模板。這是南菁高中積135年的辦學經驗在當代中國的實踐,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師生對生命幸福的期盼,就是我們標舉南菁美育的根本出發點與立足點。只有回到「完整的人」,回到師生共同嚮往的自信、自適、自處、自成的精神家園之中,教育的使命才算是得以實現。

(作者系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正高級中學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7期

責任編輯 |任國平

微信編輯 | 吳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教育 的精彩文章:

保證學生每天閱讀的有效性,你有什麼高招?

TAG:人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