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本來要刺殺蔣介石,卻意外除掉了另一個比蔣更大的危害

他本來要刺殺蔣介石,卻意外除掉了另一個比蔣更大的危害

1944年11月10日,大漢奸汪精衛病死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他的死因,是由於9年前被射入體內的一顆子彈無法取出,鉛毒逐漸擴散,最終導致「骨髓腫」,不治身亡。

我們現在覺得大快人心,要感謝當年向他開槍的那位壯士,但是回頭想一想,卻發現一個問題:9年前是1935年,當年的汪精衛還沒有當漢奸,那位壯士為什麼要殺他?難道他未卜先知,已經預料到汪精衛日後會投敵當漢奸?

我們先把時間軸退回到9年前。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國民黨所有的軍政要員幾乎都參加了,包括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林森、孫科、閻錫山等近百人。

按照慣例,所有人都要在開幕式大禮堂外合影。等要合影了,大家卻突然發現,合影的主角蔣委員長還沒有來。這時候,汪精衛便去休息室請蔣介石,但是蔣介石覺得外邊太亂了,熙熙攘攘一百多個記者聚集在前面,突然曹操附身,多疑起來,以生病為由不肯出去。不僅如此,他還勸汪精衛也別出去合影了。

但是汪精衛心想:這是什麼地方?保衛這麼嚴密,誰敢圖謀不軌?蔣介石的架子也真是大。於是,汪精衛一臉不高興,獨自一人出去和大員們合影留念。汪精衛是當時國民黨內的二號人物,因此坐在第一排正中間。

突然,在鎂光燈閃動的一瞬間,一名「記者」從人群中閃出,高呼一聲「打倒賣國賊」,然後對著汪精衛連開三槍,汪精衛瞬間倒在了血泊中。

不過,汪精衛並沒有死,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不過有一顆子彈卻卡在了後背的兩根肋骨中間,無法取出。

這名「記者」叫孫鳳鳴,曾經在十九路軍擔任連長,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與日寇血戰三個月。之後由於十九路軍被派往江西「剿共」,孫鳳鳴滿懷報國熱情,義憤填膺,毅然脫下軍裝,內心裡也逐漸萌發了「反蔣抗日」的思想。

恰在這時,孫鳳鳴遇見了王亞樵手下的頭號刺客華克之,兩人都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做法頗為不滿,逐漸成為了知己。

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反蔣失敗,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李濟深等人避難香港,但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堅決反對,於是他們找到了「暗殺大王」王亞樵,準備暗殺蔣介石。

當時全國都掀起了反日浪潮,蔣介石也成了眾矢之的,於是王亞樵欣然同意,然後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得力幹將華克之。

華克之找到孫鳳鳴商議,最後決定由孫鳳鳴化裝成記者,靠近蔣介石,伺機進行暗殺行動,不過孫鳳鳴要先取得記者身份。

經過半年多的訓練,孫鳳鳴已經可以獨立進出各大機關,進行採訪、交換材料並出席各種招待會,刺殺行動最終確定在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上,刺殺的首要目標就是蔣介石。

行動的頭一天晚上,孫鳳鳴和刺殺行動的其他人一一舉杯告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知道此行必死,但他已經決定效仿當年的「荊軻刺秦王」,慷慨前往。

不過,在孫鳳鳴克服重重困難攜槍混進記者團時,卻驚奇地發現,參與合影的國民黨軍政要員都來了,卻唯獨缺了目標蔣介石。但是機不可失,一年的準備不能白費,所以他臨時決定,將暗殺目標改為國民政府二號人物汪精衛。

其實,汪精衛也早就犯了眾怒,從當年「一·二八」事變簽署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到後來的《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等等,都是汪精衛主張,蔣介石點頭,何應欽最終去簽的。

最終,孫鳳鳴雖然沒有將汪精衛直接打死,但也讓他受了重傷,而且還留了一顆子彈在他體內,折磨了汪精衛九年,最終奪走了他的性命,也算孫鳳鳴為國家和民族立了一件大功。

歷史客棧作者:威廷根施坦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抵抗最激烈的為什麼都是南方人
他是中央軍委警衛團團長,本來該授上將,最後只授中將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