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政府對華投資「變臉」?馬前駐華大使:無需過度政治化解讀

新政府對華投資「變臉」?馬前駐華大使:無需過度政治化解讀

92歲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執政22年後再度上台。視覺中國 圖

5月9日,在經歷了歷史性的大選後,以馬哈蒂爾為首的馬來西亞新政府正式開始執政。這是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以來第一次出現政黨輪替,92歲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執政22年後再度上台。

上任不到一周,新政府已大招迭出:宣誓就職後首日,馬哈蒂爾親自宣布成立皇家調查委員會,以最高規格獨立調查涉及前總理納吉布涉及的弊案。另一方面,他還委任了一個以前財政部長領銜,包括華裔首富郭鶴年在內的五人「經濟顧問團」,要求在100天內提出新的經濟政策,並審查評估已成為馬來西亞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的大型投資項目。

儘管在上任前,馬哈蒂爾多次表示,將重新審視與外國締結的經濟合同,言語間多次指向中國在馬投資項目。不過,他當選後的表態稱,在「必要時」才會與中國重新協商相關貿易條款,並明確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馬中友好協會會長、前馬來西亞駐中國大使拿督馬吉德17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中國的投資對其非常重要,而馬哈蒂爾的言論只是不希望馬來西亞承擔過多的經濟負擔,並沒有任何對中國投資的「歧視」,無需過度「政治化」解讀。

據馬來西亞《當今大馬》報道,10日,馬哈蒂爾在就任總理前還表示,「我們需要大型火車,而中國則擁有這方面的技術來建造這些大型火車,以從中國運載貨物到歐洲。」

中資項目在馬引發爭議

位於東南亞重要地理位置的馬來西亞和中國的經濟關係歷來十分緊密。自2009年以來,中國就一直雄踞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夥伴國。2017年,兩國貿易額更是首次達到了743億美元的高度,相較之下,中國與印度、俄羅斯等國的年貿易額也不過在700到800億美元之間。

目前,中國在馬來西亞的「明星項目」包括馬中關丹產業園、碧桂園森林城市、東部海岸鐵路工程以及剛剛於4月3日開工的南部鐵路項目等。

在上任前的記者會上,馬哈蒂爾表示,他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保留在必要時與中國重新磋商部分協議條款的權利。

馬哈蒂爾強調,他所指的是中國外資前來馬來西亞投資的方式,並非反對中國對馬來西亞進行投資。「馬來西亞歡迎中國公司在馬來西亞僱傭當地人、為馬來西亞帶入資本和技術,但現實情況存在一些不同。」他在記者會上說。

馬哈蒂爾所指的項目被認為是中國碧桂園集團投資的森林城市項目。該項目位於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與新加坡比鄰的伊斯干達(Iskandar),總投資額為1000億美元,計劃吸引中國的城市中產階級在馬來西亞投資房產。

馬來西亞媒體指出,該項目引起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考慮到如何融入當地社會和使得雙方互利,這在種族關係敏感的馬來西亞,很容易引起攻擊和不滿。

不過,對於有媒體稱該項目將引入70萬中國移民到馬來西亞的說法,碧桂園首席戰略官於潤澤去年3月在接待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到訪時曾明確否認:「該項目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產業類型是開放給全球的,並非只歡迎中國人。」他在接受馬來西亞《中國報》採訪時說道。

於潤澤還補充說,該項目的資金60%來自中國,40%來自馬來西亞,也有許多僱員是本地人而非中國人。

在上周末馬哈蒂爾宣誓就職後,碧桂園森林城市項目的一名發言人在接受馬來西亞媒體EdgeProp採訪時表示,尊重馬來西亞人民的願望,而政府的變化並未影響企業對馬來西亞增長前景的樂觀看法,因為經濟發展仍將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標。

馬吉德認為,馬來西亞國內的一些誤讀顯示出中國企業在過去進入馬來西亞投資的過程中與當地民眾的溝通交流工作還做得不夠,「如果能夠事先找到好的合作夥伴,向公眾解釋好,就不會有這些疑慮。」馬吉德說。

另一項成為焦點的中國投資項目是東海岸銜接鐵道(ECRL)。這項價值130億美元的鐵路建設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貸款,中國交通建設公司(中交建)承建。

4月5日,馬哈蒂爾曾在一個論壇上將矛頭指向該項目。他表示,這條鐵路造價過高,一旦自己當選,將重新就該項目進行談判,尋求縮短這條線路的里程(目前規劃為688公里)。

而據《金融時報》報道,在上周末被任命為馬哈蒂爾的五人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馬來西亞資深經濟學家喬莫·誇梅·孫達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此前也認為,「這個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無法回本。」

不過馬吉德認為,目前這些都只是一些初步的看法,還要等具體的評估報告出來後才能評價。

「馬哈蒂爾早在1995年就最先提出了連接東南亞地區的『泛亞鐵路』計劃,他是非常支持加強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的。」馬吉德告訴澎湃新聞。

馬哈蒂爾「對中國非常了解」

《金融時報》的報道認為,作為資深的政治家,馬哈蒂爾非常善於在嚴厲的措辭和老辣的務實主義之間進行切換。

對於此番外界的種種疑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0日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當前,兩國關係發展勢頭很好,合作成果顯著,這值得雙方共同珍惜維護。

1985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蒂爾首次訪華期間,馬吉德正好在中國任職。他回憶稱,「馬哈蒂爾對中國非常了解,也非常友好。」

此番再次上台執政,馬哈蒂爾在表示將重新審視與外國的貿易投資協定的同時,也表示保證馬來西亞將成為一個對所有人都友好的貿易國家。在上周就職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說:「我們將努力成為一個貿易國家,一個貿易國家意味著市場,你不會與你的市場發生爭吵,你試圖成為他們的朋友。」

「對於馬哈蒂爾的言論,無需過度擔心,無論他在競選期間說過些什麼,重要的還是在其上任後『觀其行』。」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對澎湃新聞說道。

「馬來西亞肯定需要外國尤其是中國的投資,如今,美國特朗普政府號召製造業回歸美國,歐洲也希望企業到歐洲投資,全世界大的經濟體中只有中國願意更多到海外去投資,此時馬來西亞只有更好和中國在各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如此才會有利於馬來西亞的發展。若不願意歡迎中國投資,馬來西亞將會損失。」梁海明說道。

在過去幾年中,中資企業在馬的投資呈直線上升趨勢。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2017年的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中國對馬直接投資增長超過十倍,已累積超33.8億美元,領先於美國、日本和新加坡。據彭博社報道,2017年,中國更是已經成為外商直接對馬投資的第一大國,貢獻了馬來西亞全部外資(547億馬幣,約140億美元)的7%。

梁海明曾在去年實地考察走訪了馬來西亞,對當地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情況作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梁海明告訴澎湃新聞,根據他在大選後接觸馬來西亞企業家和民眾所了解到的反應,與一些媒體所渲染的馬新政府對中資「變臉」的傳聞相比,他們其實更擔心中國企業不去投資。

「畢竟這幾年馬來西亞的一些企業和民眾從中國的投資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民眾也害怕中國不過去,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眾多國家展開合作,馬來西亞的民眾也怕失去這個機會。」梁海明說。

梁海明認為,中資企業不應該把眼前政局變化視為「危機」,而應該順應形勢變化,予以調整。

「中國企業到馬來西亞投資,要能既『走進去』,也要能『走上去』。既讓該國中小企業、民眾受惠,也給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科技提升和國家形象提供助力,以此彰顯『一帶一路』互利互惠、能夠給沿線國家民眾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內涵。唯有如此,不管該國領導人如何更替,中國企業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梁海明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英法轟炸敘利亞,俄羅斯放話了!
中華創世神話參與畫家:創作提升民族自信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