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林這個姓氏以「大樹」作為家風圖騰,鐵血丹心代代相傳

玉林這個姓氏以「大樹」作為家風圖騰,鐵血丹心代代相傳

玉林馮姓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馮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112863人。

馮氏圖騰

【釋義】馮,「馬疾行也」,其本義是奔馬馬蹄踏地有力的聲音。在甲骨文中,馮字的左邊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體字,像水凝凍的形狀,後來

字形就演變成了「冫」。

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為馮姓得姓始祖。

在玉林始祖

始祖元淑公:高涼馮氏粵中喬公的後裔。喬公居廣東南雄府,後分支居福建漳州府,數代傳至元淑公。1192年,元淑公由武生中第二名武舉,任廣東南雄府右營千總,奉命援助胞弟出戰,駐紮古白州(今博白),後因中敵計而兵敗。1195年,元淑公在博邑城外20公里柯木堡牛路頭上嶺街州上園創立鴻基。至1242年,其子孫繁衍,分散於柯木堡牛路頭周圍三里內外的地方。如今,元淑公裔孫除分布在博白縣內17個鄉鎮外,還綿延到北流、玉林、興業,乃至海外。

語言習俗

語言習俗有二:一是桂東南粵語方言;二是客家話。

馮姓淵源

袁義達、邱家儒主編的《中國四百大姓》中,對「馮」的解釋是:「馮,馬疾行也,其本義是奔馬馬蹄踏地有力的聲音。」遠古時期,北方沿河地區生活著一支牧馬的氏族,他們以馬和冰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後來作為氏族名稱和族徽。這支氏族長期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馮」,築起圍牆,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馮邑」,最終建立了馮國,出現了馮姓。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

01

源流一源於歸姓

源流一源於歸姓,為馮簡子之後。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02

源流二源於姬姓

源流二源於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陝西省大荔縣)。於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03

源流三源於鮮卑族

源流三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

04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蓋珠氏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蓋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05

源流五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

源流五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值得一提的是,馮簡子是姬姓還是歸姓,歷史上和當下均有爭論。

目前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簡子是屬於姬姓。《元和姓纂》中介紹「馮」姓時說:「《世本》又云:『姬姓。鄭大夫馮簡子後。』」河南省滎陽市馮城村馮氏宗祠1994年的重建碑記上記載說,馮氏淵源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支子簡子為鄭國大夫,被封於滎陽馮城,以地取姓,所以為馮。

在玉林主要宗支分布及遷徙路線

遷徙路線:從河南省滎陽市遷徙到廣西玉林市博白縣、容縣、北流市、陸川縣等地。

播遷博白縣的先祖後裔,陸續擴散到各鄉鎮,主要聚居地為博白鎮、水鳴鎮、英橋鎮、頓谷鎮、亞山鎮、鳳山鎮。

播遷容縣的先祖後裔,主要聚居地為自良鎮、縣底鎮、六王鎮、黎村鎮、楊村鎮。

播遷北流市的先祖後裔,主要聚居地為山圍鎮、新圩鎮、北流鎮、民樂鎮。

播遷陸川縣的先祖後裔,主要聚居地為溫泉鎮、平樂鎮、沙坡鎮。

播遷岑溪市的先祖後裔,主要聚居地為大業鎮、黎木鎮、筋竹鎮、三堡鎮。

家族名人

1

清末將領、民族英雄馮子材英勇殺敵。

馮子材居住於欽州,祖籍博白縣頓谷鎮獅子頭村,清末著名的抗法英雄。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馮子材以年近70歲的高齡率領軍民在鎮南關大敗法國侵略軍,史稱「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三次出關,抗擊侵略,恩威並著。史謂:「克鎮南,復諒山,實為中西戰爭第一大捷;摧強敵,揚國光,子材等之功也。」

2

馮國材容縣馮氏入鄉始祖。原系福建省貴德州莆田縣胡連珠璣巷甘塘社下人士。大明洪武皇帝封為守備,嘉封二品將軍。明洪武二年乙酉年,廣西梧州府岑溪縣、容縣等地,有叛匪盤踞岑溪十三山,結徒為勢,為害鄉民。皇帝遂遣馮國材率兵馬前來討伐。被寇計引至容縣六楠山石人閘落陣失命,後厚葬於此。

3

馮璜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軍軍人證章。

馮璜原名丕璜,字壁如(1900—1994),1900年10月18日生於容縣黎村鎮振新村小洋村,是入容始祖馮國材嫡傳第二十世裔孫。中華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曾參加北伐戰爭、桂南抗日會戰、崑崙關會戰、南寧抗日保衛戰、四峽坳抗日阻擊戰、桂林抗日防禦戰等戰役。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團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廣西航空學校校長等職。是馮姓近代傑出人士之一。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司令馮璜真跡《積著三廉》。

4

馮介號漢光,字介民,生於1891年9月6日,北流山圍容村人。歷任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全國第四屆委員,廣西區人大代表。積極致力於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和聯繫國內外科學家、教育家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著名鐵路橋樑專家、學者。在膠濟路、滬杭路、湘桂路任過鐵路工程師、主任等職。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梁思成齊名,有「北梁南馮」之美稱。

大樹家風 代代相傳

仁齋公祠之儒林第。

馮姓族群 源遠流長

遠古時期,北方沿河地區生活著一支牧馬的氏族,他們以馬和冰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後來作為氏族名稱和族徽。這支氏族長期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馮」,築起圍牆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馮邑」,最終建立了馮國,出現了馮姓。

相比其他姓氏多源頭的起源,馮姓的起源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有兩大來源。馮姓受姓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源於春秋時期的,為鄭國公族大夫簡子之後;源於戰國時期的,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後。此外,還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和其他情況改姓的。

春秋戰國時期,馮氏主要分布在今天陝西、河南等地,到了秦漢,又遷徙到河北、山東、四川等地。戰國時期上黨郡以馮亭為祖,支脈旺盛。唐宋以後,馮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區域進一步擴大,逐漸進入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1467年明成化年間,畢萬公第66代貽謀公遷陸川洞心堡後攜子遷入安寧村柯樹坪創基立業,成為陸川最早遷入的三支馮氏宗支之首。

凡是從廣西容縣坐車到廣東信宜的人,離城三十五公里後,必須經過一處天險之地,那就是聞名兩廣的雄關漫道——將軍嶺。從嶺頭到嶺腳僅1300多米的路九曲十八彎,一面是高聳入雲的陡壁山峰,一面是湍急咆哮的將軍灘,不少經過此處的司機乘客都心驚膽戰。

600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間,有叛匪糾集岑溪、容縣、北流一帶瑤民嘯聚山林,殺人越貨,為禍鄉邑。朝廷命官馮國材銜命前來圍剿。馮將軍揮師溯梅江而上,至渭龍江六楠山石人閘江段與敵激戰,不幸陣亡。其子馮宗羅拚命擊潰強敵,平定叛亂。洪武九年皇帝念及馮國材功績,遂命國師在將軍遇難處擇地作墳安葬,成為馮氏入容始祖,逐改稱此嶺為將軍嶺。而其子馮宗羅也因實邊需要,長期駐軍容州,從此瓜迭綿綿,開枝散葉。

明朝中後期起人們為紀念彰顯馮國材將軍之功績,逐將石人閘崗改稱為「將軍嶺」,河叫「將軍灘」,墓叫「將軍墳」,村叫「大軍村」或「將軍村」至今。馮國材乃馮氏入容州始祖,也是大明朝的護國良將和民族英雄,其事迹一直世代傳頌至今。

馮姓郡望 大樹餘蔭

戰國馮亭之後是上黨郡,東漢馮異之後為潁川郡……馮氏在秦漢魏唐時期就形成了多個郡望堂號,支脈旺盛,成為當時的「高門大姓」。漢代,馮氏宗族再次走向繁盛。此時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馮姓子孫,北至遼寧,南至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尋求發展,成為地跨南北、縱橫東西的大姓。

在人口的遷徙中,馮氏播遷全國,留下「大樹將軍」、「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話。

文澡堂進士牌匾。

容縣自良古濟村馮氏宗祠。

在今天的容縣自良鎮中平村,有一處佔地20多畝宏偉並列的三座蛟灣馮古祠堂建築群,自仁齋公於1708年由古濟村遷居到這裡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區內外少有的清代古建築群,這也是容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各縣較大的姓氏都在縣城或城郊建有古宗祠。玉林五屬的馮氏大宗祠舊址建在五燈坡,坐落於玉林老城區人民公園北大門前東北角約200米處,約建於清乾隆年間,內有三開間三進建築,兩旁有迴廊連通,中間頭廳與二廳之間有寬敞的天井,大廳二廳供族人祭祖議事。平時各縣馮氏學子周末或假期常到此住宿、進修、娛樂。而佔地面積數千平方米的博白馮氏宗祠建在縣城區中心,古建築尚存,保護較好。

在北流,至今仍有「山圍馮」的美稱。走進山圍,四面泥質青山環圍,形成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間挺立著一座高數十米狀如筆架的石灰岩獨秀峰。兩條源發於大容山頂的玉帶河,一前一後繞著這古村落盤著獨秀峰而流向容縣,為山圍平添了一道亮麗動人、獨特神奇的風景。

山圍人堅持詩禮傳家傳統,讀書成才風氣濃。歷史上山圍出過大小功名30多個,解放前家族內有4萬冊圖書樓一座,是廣西民間第二大藏書樓。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馮振主持「無錫國專」大學校長工作時把「無錫國專」搬回北流山圍堅持抗日辦學四年之久,負重為國培養古漢語人才。當時山圍名家薈萃、名噪一時,文化教育氛圍達到鼎盛時期。

大樹家風 鐵血丹心

馮姓族人,凡是馮異後裔,家中堂屋神榜的橫額多寫「大樹家風」4字。要了解這4個字的含義,還得從馮異說起。

馮異生於西漢末東漢初,是名列「雲台二十八將」的東漢開國功臣。其為人謙虛忍讓,從不驕傲自誇。他命令部下,在沒有交戰打仗時,行軍要走在各營後,與各將領相遇,要引車避道,進退有規矩。

更可貴的是,每當戰後各將領並坐論功時,他總是獨自躲在大樹下,從不參與計較。因此,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攻破邯鄲後,劉秀對部隊將領進行調整,軍士都說願意歸到「大樹將軍」名下。

馮氏後人為宣揚祖德,便把「大樹」作為家風的圖騰,甚至把大樹圖像作為族徽。

「大樹」二字,濃縮了馮異忠、孝、仁、愛的高尚品格,並把這種品格作為家風代代相傳,深遠地影響著馮氏家族的每名成員。

馮姓族群歷來樹家風,重道義,講交情,一貫倡導精忠報國、愛國愛民的思想。在國難當頭,在危機時刻,往往都能以民族利益為重,敢於挺身而出。

祖籍博白縣頓谷鎮獅子頭村的馮子材也繼承了先輩的「大樹」家風。1885年,年近70歲的馮子材率軍在鎮南關(今友誼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國侵略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威震邊關。

家風家訓

嚴護竊

禁忤逆

嚴婚姻

分尊卑

務正業

睦家族

重師儒

謹繼續

隆祭祀

教人倫

馮姓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列第9位。始平世胄,大樹家風。馮敏才以散曲寫家訓,尤以《醉太平·家訓》著名,是歷史上以散曲寫家訓的第一人。他一方面要求子弟「男兒志向,休負了前人名望」,另一側面又告誡子弟「聰明伶俐莫心高,只隨緣便了」……正是這些家風,世世代代激勵著我們馮氏一族:不論歷經怎樣的人生磨難,都要懂得慎終追遠,奉獻國家,珍惜榮譽,謙遜退讓,淡薄名利。

祝願我們馮氏家族人才輩出,續寫輝煌。

(撰稿記者 馬瑜)

責編:李媚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林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太饞!這個玉林人居然捉了7隻白面水雞打算嫩吃,結果……
木屑是花,鋸木聲是音樂,笨重的木頭在玉林木匠手中蛻變出美麗的模樣

TAG:玉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