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慈禧間接害死了親兒子?她的教育方法出了什麼問題?

為何說慈禧間接害死了親兒子?她的教育方法出了什麼問題?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清朝年輕的同治皇帝,患上了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

「朕體氣素強,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加意調攝,乃邇日以來,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特諭。」

同治染上天花之後(一說為梅毒),病情發展非常迅速。雖有全國最好的太醫診治,但不到一個月,就一病不起,最終崩逝於養心殿,時年只有19歲。

在清朝歷代皇帝中,史學家們對同治的評價普遍較低。

一方面,同治在任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由太后垂簾、親王議政,所謂「同治中興」的時代,與同治皇帝本人關係不大。

另一方面,同治的私生活很不檢點。放著後宮的5位后妃不要,偏要到皇城外去尋花問柳,結果因此染上重病,剛親政沒多久就撒手人寰,導致清朝再立幼主,間接造成了後來慈禧一手遮天的局面。

然而,同治6歲登基,本來就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如果慈禧教育得當,即便無法成為康熙那樣的一代明主,至少也不會淪落成這種叛逆少年,最後還把自己的命都搭了進去。

實際上,同治和聖祖康熙早年的人生軌跡,是非常相似的——都是父親早逝,都是幼年登基,背後都有皇太后的輔佐。同治初年,清廷常以孝庄太后與慈安慈禧兩宮太后進行類比,說明在最開始,他們的目標確實是想把同治培養成康熙這樣的明君的。

然而,因為慈禧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讓同治皇帝的性格,朝向了負面的方向發展。

俗話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不過,慈禧倒不算是個慈母,恰恰相反,她對自己的親兒子非常嚴厲。反而是並非親生母親的慈安太后,對同治非常慈愛,同治也更加親近這位嫡母,而疏遠嚴厲的生母。

慈禧選擇成為一個虎媽,自然有想嚴加管教,望子成龍的心理在裡面。同治缺乏嚴父的教導,一味寵溺顯然不行。但慈禧的嚴厲,卻不同於父親的嚴厲,慈禧對同治嚴格,夾雜了太多的婦人之情在裡面。

慈禧雖貴為太后,但在咸豐生前,一直是側妃的身份,比起正位中宮的慈安太后,終究是低了一頭。好不容易兒子當上了皇帝,卻更親近慈安而不是自己,讓慈禧心生一個念頭——同治不孝。

慈禧對同治的高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理作祟,並非是父親教育兒子那種無私的嚴格。這種教育方法,讓同治口服,卻不能心服。同治年輕,血氣方剛,長此以往,漸漸形成了一種叛逆的心理。

把同治進一步推向死亡深淵的,是慈禧對同治後宮生活的無理干涉。

同治成年選後,慈安和慈禧太后各有主意。慈安喜歡大方端莊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中意年紀較輕的富察氏。兩位太后表面上互相謙讓,背後則暗地相爭。

最終,同治聽從了嫡母慈安的意見,選了阿魯特氏為後。同治此舉,被慈禧認為是不孝之至。清人筆記記載,同治雖立阿魯特氏為後,但慈禧卻強令他多親近慧妃富察氏,讓他「無事不得輒至中宮。」

母親如此橫加干預自己的私生活,讓被壓制多年的同治更加悶悶不樂,但卻無法反抗母親。

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同治與慈禧鬥氣,哪個后妃那都不去,自己一個人住在乾清宮中。再到後來,被恭親王之子載澄帶壞,開始「微服私巡」、「游幸民間」,迷失在北京城的花街柳巷中。沒想到,最後卻因此染上惡疾,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參考資料:

《晚清宮廷實紀》

《國聞備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去世後 為何有三個妃子說要殉葬 願陪慈禧一起死?
他是湘軍名將 拯救友軍卻被反咬一口 從此十年不願再上戰場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