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添播音參賽作品 龍窩紀事系列

謝添播音參賽作品 龍窩紀事系列

龍窩紀事系列(14)

——消失的古村落

曾幾何時,上龍村以南岩、中岩和北岩為村落的主要組成部分。一孔孔窯洞坐西向東羅列,三兩窯洞和簡陋的土坯房加上一個窄窄的大門就組成一戶人家。家家相連,低矮的牆頭邊,桃、杏、棗、核桃樹等枝椏探過矮牆,成熟季節里,大人小孩兒隨意採摘即食。岩腦兒上(崖頭)是古柏蒼翠,四季碧綠,風兒吹過,濃郁的柏香瀰漫開來時,煙火人家就這麼繁衍生息,祖祖輩輩和睦相處。

順著大寨坡一路向上,在三面絕壁處是一座古寨,古寨內有U字形壕溝,兩邊羅列窯洞,一口古井在拐彎處,為戰亂避禍的人們提供水源。向東的二道岩處,同樣羅列大小不等的窯洞,僅有一條羊腸小道供人們進出上下。這是古代典型的防禦寨子,時常不具備生活條件。但兵荒馬亂的年月,冷兵器時代這兒就是安全島,避風港。與大寨相對應的北面是小寨,而小寨僅為配套防禦工事,沒有築起寨牆等。

沿著十丈余深的大寨溝向下就是馮家溝,溝內寬敞,人丁興旺時,住著百餘口人家。出口僅一座小橋通達。橋下是三丈余的斷崖,又形成幽靜的天井窯院,薛家的前輩大部分住在這兒。斷崖處有泉水流出,滋養著這兒的人們。不遠處一座著名的石拱橋在龍窩南北的主幹線上,橋南就是馬佛爺廟和戲樓,這兒曾是龍窩幾大家族舉行社火祭拜的重要場所。隨著小學遷入遷出,戲樓被洪水吞噬,如今僅剩下殘破的下殿,仍然延續著古老的香火。

馮家溝向北是土橋小村的核心部分,也以院落窄長、多住戶為特點,其中王家、薛家、霍家和蘭家都有二三百年歷史以上的建築,但現存只有蘭家一幢上房最為完整。可惜的是,這兒已經是人去樓空,雜草叢生,破敗的院落不堪入目。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幾百口人的村落那是人歡馬叫,雞犬爭鳴。特別是吃飯時分,家家戶戶門前的石凳、碾盤、碌碡旁邊說說笑笑,孩子們你追我趕的歡呼雀躍。皂角樹下的石碾子人們不停地推來推去,也只為糊口的米面。柿樹園近在咫尺,是納涼小憩的好地方,也是村莊的開闊地帶。

然而,隨著和平年代的日增,人們不再需要古寨去躲避戰火和預防殺戮,遙遠的記憶逐漸撫平創傷。他們扒下寨牆去填平溝壑,種植莊稼。國力強盛,人們物質富裕後,擇水而居,沿路建築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於是新村落像樹木枝梢一樣,向邊沿延伸,向沿線漂移,再向部分耕地擴展,繼而遷往城市,漸漸老窯洞的院落成了老人們的「避難所」,零星的住戶隨著老人的搬遷和去世,這兒成了野兔、黃鼠狼和毒蛇的棲息地,也是老人過世後暫時放置靈柩的場所。走進古村落到處是殘垣斷壁,遍地瓦礫和黑黢黢的窯洞,讓人感觸最深的是,時過境遷,人事皆非,「空里流霜不覺飛,棉衣緊裹仍覺寒」的懷思之情。

上龍中岩有一棵遮天蔽日的皂角樹,是地標性的地方。不僅地域開闊平坦,也因上下兩條道路成為村民集中開會議事的場所。以至於說是開會,不用詢問到哪兒去,一定是那棵大皂角樹下。這兒也就成了孩子們藏貓虎、賽跑和女孩兒踢毽子,抓「子兒」,踢格子,跳皮筋的好去處。而後縣級林業部門在樹上訂製一個古樹保護的牌子,但從來沒有人過問和保護,不知道什麼時候,這棵古樹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了。

陳家衚衕曾是上龍最著名,也是大戶人家的集聚地。氣派的古建築毗鄰相接,幾座院落南北前後相通,大街與衚衕四通八達。歷史上達官貴人和地方惡霸相互交織,爭執人脈地脈,也書寫了上龍的興衰歷史。近七十年來,這兒成了供銷社、公共食堂、大隊部的所在地,照相館、縫紉鋪、粉條廠、糧食加工等個體生意的集中點。但隨著百姓改善住宿條件的興起,建造的平房與樓房逐漸替代了幾百年歷史的老屋。如今,僅剩下一座院落保持原貌,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老屋能屹立多久,誰人也不清楚。

南岩上以郭氏家族為主,間有徐家,王家和李家。雖然,南岩人最早撤出老宅,到村中起樓建院,廢棄的院落已是昨日黃花,加上臨近閑置的三畝耕地,空曠無比。但是衛星監測好像給開了一個玩笑,這塊兒地方成了無人問津的角落。以至於準備開發流轉利用時,這兒不在平整土地系列,給老百姓開了一個黑色幽默的玩笑。

話說國家衛星拍照劃定空心村後,鎮上確定首先從龍窩開始整治,還田於民,造福百姓。對於現存廢棄的房屋、院落給予一定的補償後,推倒平整土地,美化鄉村。今春時節,鎮政府協同村委幹部坐鎮指揮,放樹規劃,挖掘殘垣斷壁,一時間古老的龍窩空心村,被隆隆的機聲攪動,複雜的情感也在村民中蔓延開來,是惋惜,是留戀,還是欣喜。議論歸議論,誰也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步伐,美化村落,變廢為寶的舉動,還是惠及龍窩百姓。

為了留住龍窩記憶,我兩次走進空心村落,實地搶拍沉寂多年的院落。或許這兒有許許多多人的共同記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消失的古村落只能到照片中去追尋,為龍窩,也為後來人留下抹不去的故鄉情結。古村落塵飛湮滅了,而嶄新的龍窩在生生不息的龍窩河畔崛起。未來不是夢,山清水秀的龍窩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裕,成為人們養生休閑的好去處。

龍窩,我們永遠的家園!

作者簡介

王相魁,筆名宜人,網路別稱芷水瀲波,宜陽女幾山下龍窩人。常年漂泊在蒼茫的大海之上,對家鄉有揮之不去的情結。爬格子幾十年,小有收穫。

朗讀者簡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秀師苑風 的精彩文章:

父親緊握的桃核
人間的四月天

TAG:靈秀師苑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