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故事】「被強國」的軟弱與強硬

【中國故事】「被強國」的軟弱與強硬

原標題:【中國故事】「被強國」的軟弱與強硬

作者簡介


李發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動遷》《官司》等六部,長篇報告文學二部,中短篇小說多篇。作品多見於《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獲得若干文學獎項。


世界是一盤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幾個大國在博弈,眾多弱國小國不過是棋盤上的卒子。


1945年發生了諸多重大事件,而扭轉歷史乾坤並對其後繼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對中國說來,莫過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協定》。



在蘇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美國對日本的戰爭卻步履維艱,日本海軍雖然嚴重失利,陸軍主力仍比較完整,全部兵力仍有700余萬人。其中日本本土有400萬人,而且仍在頑強抵抗,名副其實要戰至一兵一卒。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雖然殲滅了2萬日軍,自己也付出2.6萬人死傷的代價。隨後進攻沖繩時,美軍付出了高達5萬人的死傷。美軍方據此估計,進攻並佔領日本本土,至少要付出100萬美軍的傷亡。


美國軍政首腦分析認為,即使攻佔了日本本土,戰爭還不一定結束,日本天皇與軍部可能會遷都滿洲或朝鮮繼續作戰。再從中國戰場看,1945年春,國民黨正面戰場已處於強弩之末的日軍橫掃西南,攻下了豫湘桂廣大地區,重慶為之震動。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在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特別提醒:美國面臨的「巨大危險是蘇聯可能袖手旁觀,等我們犧牲了大批美國人生命,打敗日本之後,紅軍長驅直入東北和中國的北部大片地區」。


羅斯福擔心中國戰場可能崩潰,粉碎大陸上的日軍只能寄希望於蘇聯參戰,而且不能拖得太久。讓蘇聯出兵,美國則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出兵後的蘇聯可能會支持中共建立紅色政權,一個是蘇聯會開出相當高的價碼。羅斯福決定首先解決出兵問題。羅斯福的做法是,首先說服瞧不起蔣介石的丘吉爾,爾後拉上蔣介石,於1943年秋天在開羅召開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硬給中國扣上了「四強之一」的帽子。正如羅斯福所說,這樣在對付蘇聯時,就會產生3∶1的優勢。


會上,蔣介石要求收回香港,羅斯福同意,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本來開羅會議羅斯福是想要美英蘇中四強一起參加的,斯大林表示不願同蔣介石見面。因為在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親自主持與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正在同德國艱苦作戰的斯大林不想得罪日本,從而避免兩線作戰。


11月27日上午,《中英美三國開羅宣言》文稿由羅斯福帶往德黑蘭,以徵求斯大林意見,斯大林閱後表示同意。


1943年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當天,《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公布。其中,重要條款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這是「二戰」後中國得到的最大收益。羅斯福為什麼如此支持中國?有評論認為,他的基點是英國已經走向衰落,中國雖然仍是18世紀狀態,但在「二戰」中舉足輕重。他對兒子小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羅斯福的目的就是以中國牽制日本。羅斯福未說的話是,支持中國也是為了戰後美國在遠東的利益——中國可以作為美國在遠東利益上與蘇聯抗衡的緩衝區,尤其是緊鄰蘇聯的中國東北。這實際已經埋下了國共東北爭奪戰的導火索。


不管怎麼說,以法律形式確定台灣、澎湖列島屬於中國,這應當是蔣介石的政治成功與對中華民族的一個貢獻。


讓蘇聯出兵則必須開出足以使斯大林動心的價碼,這一點羅斯福並不擔心。再高的價碼也要不到遙遠的美國去,羅斯福可以拿中國利益與斯大林交換。開羅會議結束不久,美英蘇三巨頭又在德黑蘭舉行首腦會議。羅斯福率先向斯大林拋出誘餌:「俄國在遠東沒有一個港口是完全不凍的,因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只是個部分不凍港,而且還被日本控制的海峽所包圍。」


對此,斯大林很感興趣,但畢竟想到了不凍港是中國的,於是表示中國人不會喜歡的。羅斯福立即以中國「保護人」的身份向斯大林保證說,自由港的主張適用於遠東,「中國人會喜歡在國際保證下的一個自由港的主張。」斯大林立即高興地說:「那將是不壞的。」


羅斯福給予的禮物超出了斯大林的預期,剩下該解決政權的顏色問題。多年的國際歷史表明,國與國訂立的聯盟紐帶主要靠利益在維繫,沒有永遠不變的朋友和敵人,只是有永遠不變的利益。同盟國勝利在即,丘吉爾那個著名的「勳章可能也有反面」的論點也產生了:「構成三大盟國之間主要紐帶的共同危險,已於一夜之間消失殆盡」,「新敵人就是昨天光榮的盟國」,「蘇聯的威脅已經取代了納粹敵人」。這些觀點後來成為他《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最後一個重要章節,題目是「深淵裂開了」。丘吉爾憑藉這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丘吉爾的觀點完全代表了羅斯福及其美國政策的思想基點。儘管斯大林於1944年6月就對美國大使哈里曼表示同意羅斯福的意見,即「蔣介石是唯一能把中國合在一起的人」,並譏笑中國共產黨是「麥淇淋」(人造奶油)式共產黨人。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還是設法讓斯大林表態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巨頭正式簽訂的《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協定》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兩個月後,蘇聯將參加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是:


1.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


2.恢復1904年日本背信棄義的進攻所破壞的原屬俄國的各項權利,即

(甲)庫頁島及臨近一切島嶼須交往蘇聯;


(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


(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經諒解,有關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徵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的提議,美總統將採取步驟取得該項同意。三國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


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中蘇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放之目的。


J·斯大林


富蘭克林·D·羅斯福


溫斯頓·S·丘吉爾


由於這個協定是在雅爾塔——蘇聯人的克里米亞半島簽訂的,歷史上通稱為《雅爾塔協定》。這是一個蘇、美、英三國出賣四「強」國盟友之一中國利益的秘密協定。當時會場擔任記錄的美國職員外交家查爾斯·波倫後來評論說:「它是背著我們中國盟友訂立的。」蔣介石被蒙在鼓裡。


這份嚴重損害中國利益的協定,斯大林借口不想在突襲日軍前公布,美英蘇三國一直對中國保密了4個多月。6月14日,當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從羅斯福手中接過《雅爾塔協定》時,不禁大吃一驚。這個條約的核心是蘇聯要全面恢復獲得20世紀初日俄戰前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全部權益。

其實,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於1919年、1920年已兩次發布放棄在華所有利益的聲明。斯大林的要求無疑是巨大的歷史退步。不僅如此,斯大林還自食其言。1924年中蘇(北洋政府與蘇維埃)雙方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時,斯大林正式承認外蒙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並達成中蘇兩國合營中東鐵路的條約。荒唐的是,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斯大林見東北利益難保,宣布對中國東北採取「不干涉政策」,單方面於1935年將中東鐵路以1.4億加3000萬日元蘇聯職工安置費的價格賣給了日本控制的滿洲國。已經出賣過的權益要求再次無條件恢復,而且理直氣壯。


宋子文對杜魯門說:「這次會議沒有中國代表參加,其協定自然對中國沒有約束力。對這種密約,中國不能予以承認。」


得到宋子文報告的蔣介石大為光火,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他完全可以按照宋子文說的道理予以拒絕,雖然他在日記中寫有「痛憤」二字,最終卻委屈地遵從了美國的意旨,迎合了斯大林,派出以外交部長宋子文為團長的一干人去莫斯科談判。


宋子文表示最大的讓步是允許蘇聯在外蒙駐兵,讓外蒙保持最大限度的「自治」,但不得從中國獨立出去。斯大林毫不容情地回答:「外蒙在地理上之地位,可使他人利用之,以推翻蘇聯在遠東之地位……蘇聯在外蒙領土應有自己之法律權!」


從6月30日到7月12日,斯大林先後六次會見宋子文,要求兌現《雅爾塔協定》。但蔣介石並不願意承認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外蒙古不僅有156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而且有豐富的煤、銅、石油等資源,其圖拉河流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金產區之一。


7月20日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救助。三天後,杜魯門卻以主人對僕人的口氣打官腔說:「你若同斯大林元帥在《雅爾塔協定》的正確解釋上持有不同意見,希望派宋(宋子文)同莫斯科繼續努力,以達成諒解。」美、蘇的態度是一致的,蔣介石打算屈服了,又實在想不出辦法向國民交代。在蘇聯參戰與日本投降後,「陪都」重慶的蔣介石於悶熱如火爐般的高溫中極度焦躁不安,肝火如氣溫一樣居高不下。還是政學系的親信熊式輝出了兩個自欺欺人的主意:一是關於承認「外蒙獨立」一事,必須將外蒙地圖列入附件,以免蘇方爾後得寸進尺,對我國需索無已。二是在條約上另加一條「但書」,即在此項協定簽訂後,「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蘇俄均須援助國民政府,而不得承認其他政權」——暗指中共。


第二條是蔣介石確定無疑的始終宗旨。正是這兩條對蔣介石欲蓋彌彰的金點子,熊式輝被蔣介石任命為首任東北行營主任。


對熊式輝的第一條,蔣經國做了完善:外蒙古獨立,必須經過公民投票,如果投票結果傾向獨立,國民政府才能承認。當然,在這兩條之外,蔣介石內心深處還設計了不便明言的第三條:出賣國土干係重大,背負子孫罵名,他要找一個替罪羊。


8月10日,即蘇軍出兵的第二天,斯大林坐到了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的位置上,親自擔任蘇方談判代表。他「好心」地提醒說,中共的軍隊馬上就要進入東北了。


這一砝碼立馬觸到了蔣介石的最痛處。8月13日,接到新任外交部長王世傑「倘再停止談判,則形勢必立變,前途隱患甚大」的電報,當晚即複電,允其「權宜處置」。

8月14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與蘇聯政府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兩個換文和四個協定。上述文件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一)中蘇兩國協同其他聯合國對日本作戰,直至獲得最終勝利為止。在戰後彼此給予一切可能之援助。


(二)蘇聯根據友好同盟條約所給予中國的道義上和軍需品及其他物資之援助,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中國中央政府同意外蒙古獨立。


(三)中國長春鐵路,為中蘇兩國共同合作,並共同經營。大連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蘇籍擔任,中國應將所有港口工事及設備之一半,無償租於蘇方。蘇聯經該口之出入貨物,均免除關稅。


(四)中蘇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根據地。改海軍根據地由蘇聯擔任防護,蘇聯有權駐紮陸、海、空軍。該區域內之民事行政屬於中國,但旅順市主要民政人員之任免,應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


斯大林得到了他在東北所要的絕大部分權益,但未能全面得到大連的控制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的第二天,日本宣布投降了。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僅僅差了一天!假如再多堅持1天,外蒙的命運會如何?但歷史不允許假設。


這個條約事後受到了廣泛的詬病與批評。蔣介石便甩出了第三條計策,在敗逃台灣後,以自己當時並未正式同意為名,把王世傑當作擅專簽訂這個賣國條約的替罪羊。深知蔣氏為人的大舅子宋子文,在8月7日赴蘇進行第二輪談判的臨行前,辭去了外交部長職務,改由行政院長身份前往莫斯科。隨員中有新任外交部長王世傑。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又於敗走台灣後的1953年不承認外蒙古獨立,卻不解釋當年屈從的原因。內部有人私下說,諉過於人、藏奸不漏是蔣氏的終生習慣行為。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國人心理傷害最大的莫過於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喪失,從而使肥碩的樹葉型國土縮成了公雞型。


事後多年,諸多歷史學者對此進行了拷問與研究。諸多評論認為,蔣介石最終屈服的原因,除了讓斯大林把東北交到自己而不是共產黨手裡之外,巨大的美援也是他難以抵擋的誘惑。


早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在答應幫助蔣介石裝備90個美械師的同時,提供10億美元貸款援助。如果不按《雅爾塔協定》與蘇聯簽訂同盟條約,這些便會泡湯。日本失敗在即,這90個美械裝備師對共產黨將派上大用場。


(節選自《圍困長春》,原篇首發於《中國作家》紀實版2018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作家 的精彩文章:

列子「編」的故事

TAG:中國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