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後期,為何日本孕婦突然變多了?

二戰後期,為何日本孕婦突然變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國力空虛的日本耗盡了全部家底。砸鍋煉鐵造出的都是不能吃的子彈炮彈,而億萬「聖戰」的國民卻只能在飢餓線上翻滾。

1941年3月,新任日本侵華派遣軍總司令陸軍上將俊六上任了,儘管他在攝影鏡頭面前神情自若地走來走去。顯示對傷兵的關懷,但他已經無法阻止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越來越多的傷亡和作戰物資的日益短缺。

每況日下的戰爭進程,無窮無盡的死亡,接近枯竭的資源,讓整個社會如同在地獄裡煎熬。儘管遠藤他們還在奮力試圖挽救正在滑向深淵的命運,但他此時能做的也僅僅是看著兵工廠如何製造出供自殺者使用的「特攻」飛機。

隨著戰場的急劇擴大,日軍對兵員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國內除大學生之外,所有20歲左右的男人都受到了徵召,志願參軍的年齡從17歲變為15歲。

由於青壯年男子多被征入軍隊,許多工作自然轉到女人和孩子肩上。婦女們被要求參加統一的組織,「女子勤勞報國隊」,承擔以前由男人從事的各種工作。到1944年,這一組織又改名為「女子挺身隊」,強制12歲到39歲的未婚婦女全部加入。

不斷增長的軍用需求,像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口,吞吸著人們賴以生活的有限資源。由於孕婦每天可以得到70克大米的增補量,聲稱懷孕的婦女數量一下子可疑地增多起來,有人看見在領糧食的「孕婦」衣服里掉出枕頭。

學校的操場和壘球場都被犁開種上了糧食,這個時候生存比運動更重要。駐守在偽滿洲國邊境線日本士兵的生活也隨著發生變化。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滿洲開始實行糧食統制,在宴會上已沒有酒,只有兩碗飯。

日軍在各個戰場失利的消息越來越多,報紙上的「赫赫戰果」,「堂堂入城」的協和語標題,逐漸被「玉碎」字樣代替。物資匱乏情況嚴重,在封鎖重重中也能覺察出來。不但是搜刮門環,痰桶等廢銅爛鐵的活動伸進「帝宮」里來,而且「內廷」官員家屬因缺乏食物,也紛紛求救。

戰爭初期,日本軍政當局曾規定,大學生不在被徵召入伍的範圍之內。但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兵力開始極度緊張,國內有13萬名大學生都陸續收到了一張紅色的明信片,提醒他們有「參加陸軍為天皇陛下效忠的光榮使命」。

對日本的資源情況秘密調查結果表明,局勢比任何人所能想像的都要嚴重。各行各業,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都受到基本原料不足的影響,使得生產受到很大限制。

到1945年8月開戰前夕,蘇聯在遠東共集中了,包括諸多兵種合成集團軍和後勤部隊在內的150多萬人。在與關東軍的力量對比中,已經佔有絕對的優勢。

那些曾經在車站被送行風光無限的年輕人,回來卻變成一盒盒骨灰的時候,人們對過去深信不疑的觀念開始產生了懷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婦 的精彩文章:

懷孕之後這6個地方不要去,容易傷到胎兒,孕婦要注意!
堅果很多人喜歡吃,孕婦吃堅果的好處

TAG:孕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