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枇杷樹山古墓群 研究楚秦益陽縣治的資料寶庫

枇杷樹山古墓群 研究楚秦益陽縣治的資料寶庫

5月,赫山區桃花侖東路繁華中心區一建築工地(原益陽市軸承廠),這裡鐵門緊閉,周邊上世紀80年代的老建築已拆除多半,露出建築上已風化的紅磚。隨著一個小坡向上走,來到海拔57米的自然小山丘上,環顧四周,黃泥山地上四處可見已被發掘的墓葬,這個被命名枇杷樹山墓群面積為76畝,因解放初期被繁茂的枇杷樹所覆蓋而得名,以北距益陽先秦古城兔子山遺址約1.5公里。

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去年12月起,因我市某地產項目建設需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市文物管理處、赫山區文物管理所對工程紅線範圍內的枇杷樹山墓群,進行了全面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現已發掘墓葬86座,其中以戰國晚期墓葬為主,共有82座。另有六朝墓葬1座、宋代墓葬2座、明代墓葬1座。枇杷樹山墓群已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琉璃器等文物400餘件(套),取得重要收穫。

已發掘的戰國土坑墓均為小型墓葬,長2至3米,寬1.5米至2米不等,深0.5至3米左右,可分為寬坑與窄坑兩類,有的帶有2層或頭龕。82座戰國楚墓中,9座墓未出隨葬品,其餘73座墓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琉璃器等370餘件(套)。其中,陶器有鼎、敦、壺、盂、高柄豆、矮柄豆、勺、匕、匜、罐、杯、盤等。初步分析可分為仿銅陶禮器和日用陶器兩種不同組合,其中仿銅陶禮器組合以鼎、敦、壺組合為主。銅器有鼎、鏡、劍、劍格、劍首、箭簇、戈、刮刀、砝碼、天平、帶鉤等,銅禮器基本不見,僅M3出土一件殘鼎。鐵器很少,僅M2、M18、M41等3座墓有出土,鏽蝕嚴重,可辨器型鐵插。玻璃器較少,僅M3、M13出土有珠。玉器僅M24出土有玉珌。

魏晉墓僅一座,幾乎破壞殆盡,宋代單室磚墓兩座,出土深腹陶缸、銅鏡等。

隨葬品神秘劍格、玉劍珌存疑

此次發掘中,有一些特殊隨葬品引入關注,如出土的劍格、玉劍珌,但未見劍身。標號為M27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7米、寬1.6至1.72米、深2.38米。距墓口2.2米處有亞字形棺痕,隨葬器物均位於棺木內一側,包括陶敦2件、陶鼎2件、陶壺2件、陶豆2件、陶勺1件、銅鏡1件、漆皮痕迹1處。M27出土了一件銅劍格較為特別,銅劍格是鏈接劍身與劍柄的部分,劍格在格鬥時能起到阻止對方劍刃順己劍身滑下傷及持劍者手指的作用,因此劍格亦稱護手,劍格為劍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M24中出土有一塊玉珌,該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14米、寬0.54至0.62米,殘深0.4米。墓內填原坑紅褐色網紋紅土。隨葬器物中陶器位於頭部,包括陶盂2件、陶壺1件。「我記得很清楚,玉珌是上午出土的,墓很小很淺,有破壞痕迹。我們所知的考古經驗中,往往小墓出的東西會很精緻,所以,我清理得很仔細,發現在墓穴靠北的位置有一塊白色東西,隨後,慢慢清理出此次發掘中出土的唯一一件玉器——夔紋玉珌。」省考古所考古隊員余曉福告訴記者。

玉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戰國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國晚期,出現了琢有獸面紋和捲雲紋的珌,採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製細膩,拋光較好。《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輛琫有珌。」這件為夔紋白玉珌線條流暢,製作非常精美。

「墓葬中出土的劍格、玉劍珌,但沒見劍身,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劍身是木質,由於年久腐壞了,還有一種可能,因為在戰國,佩劍有嚴格的規定,平民老百姓是不能配劍的。珌是很高級的東西,有可能當時墓主人身份佩帶不了劍,隨葬時,後人就象徵性的埋了劍格、玉劍珌。」市文物管理處文物保護利用科科長鄧建強說。

5月8日為枇杷樹山墓群工地開發日,當天,M86號墓吸引了眾多市民和大批記者的目光,因為考古工作者正在這座戰國中期墓中清理一把青銅劍。該墓長2.5米,寬1.62米,這把戰國劍在墓穴靠中間的位置,而頭龕位置,擺放整齊的鼎、敦、壺、豆、勺、匕已被清理出一半。「從劍把到劍尾慢慢刷,要把周邊的泥全部刷攏來,泥里含有腐蝕了的青銅碎末,將來修復劍的時候要用。」從業20多年的考古工作人員何再光,向正在操作的工作人員作細緻要求。

鄧建強介紹:「這次出土了兩把青銅劍,說明墓主人是下層貴族,至少是士一級。青銅劍、戈等兵器在出土文物總數量所佔比例極少,證明墓群里埋葬的武士所佔比例較少,這似乎與戰國時期處處狼煙四起、時時劍拔弩張的時代風格不相符合。這也是要將來慢慢考證研究的課題之一。」

枇杷樹山墓群可能埋葬了越人

M2號墓中,出土了一把銅刮刀,整體完好,兩端有青銅銹,中間光滑處可見銅。刮刀又名削,平面呈竹葉形,斷面呈人字形或弧形,前端尖翹、兩側有刃,後端齊平;後部用木柄夾住,以繩索捆綁使用。東周時期流行於我國南方古越人普遍使用的一種工具,以銅製的常見。銅刮刀一般為高錫青銅合金,硬度較高,較脆,多用於削刮,銅削其實就是篾刀。

銅削是用來剖竹子工具,在越人的墓地裡面經常發現。桃江縣文家渡村腰子侖春秋古墓群出土的器物中,幾乎每個墓葬都出土了銅削。這是當時越人普遍使用的工具,而這次出土的銅刮刀有可能是越人用的。那麼可以推測,這裡埋葬的大部分是原住民,但也不排除有融入到楚民族的越人。」鄧建強說。

此次發掘了出兩顆蜻蜓眼是玻璃製品,也稱為琉璃珠。公元前10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 效果的鑲嵌玻璃在地中海沿岸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受到當時中國,上層社會的極度喜喜愛。因此中原玻璃藝匠開始利用本地原料進行仿製以氧化鉛和氧化鋇替代蘇打,製造出本地含鉛鋇成分的蜻蜓眼玻璃珠。「除了蜻蜓眼,此次還出土了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的銅鏡四山鏡、方形鏡,這些隨葬品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大致上反映出當時當地人的生活縮影。」鄧建強說。

枇杷樹山古墓群和兔子山遺址有密切關係

枇杷樹山墓群以北1.5公里為兔子山遺址。《漢書·地理志》記載:「縣在益水之陽,故名益陽。」2013年,在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中,於兔子山遺址發掘16口古井,其中11口井中出土戰國至六朝時期簡牘13000餘枚。其中9號井所出的簡牘為戰國楚及秦代益陽縣的政府文書檔案。有5枚簡中出現「益陽」二字,除一枚秦簡外,另外四枚為楚簡。兔子山簡牘的發現證實該遺址屬於戰國以降益陽縣治所在。

我市區範圍內歷年發掘清理過2000座左右戰國至秦代的墓葬。在兔子山遺址周邊曾先後在桃花侖陸賈山以及赫山廟、羊舞嶺一帶發掘過大量楚墓,分布最為密集。經研究證明,越靠近兔子山遺址,墓葬的等級越高。

枇杷樹山墓群共分布有楚墓100多座(此次預計發掘楚墓90餘座,1983、1991年益陽市文物部門曾發掘過11座),該墓地墓葬基本上是以小型墓為主,也基本不見出銅禮器的墓。墓群小的區塊相對集中,墓朝向一致,大小相似,時代相近,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參照《益陽楚墓》《益陽羅家嘴楚漢墓葬》《益陽黃泥胡楚墓》等可初步斷定枇杷樹山墓群楚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文化內涵以楚墓為主。因此,枇杷樹山墓群是一處以埋葬平民為主的墓地,可能為一處家族或公共墓地,應是當時生活在縣城中的楚國部分中下層居民的歸宿之地。專家認為,枇杷樹山墓群和兔子山遺址應存在密切關係,埋葬在枇杷樹山墓群的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兔子山遺址的原居民。該古墓群的發掘對於研究楚秦時期益陽縣治以及益陽地區楚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對研究益陽城市形成、發展、變遷有重要考古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麟茶館 的精彩文章:

「國保」羊舞嶺古窯址迎來新希望——年內將完成《保護規劃》編製

TAG:龍麟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