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戰前、中期國軍對作戰經驗的總結

抗戰前、中期國軍對作戰經驗的總結

編者按

本期文章作者王天陽,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本科生。我們的公眾號,歡迎有更多的讀者投稿。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位同學的文章吧!

抗戰期間,就戰鬥層面而言,國軍面對強大的日軍處處吃虧,組織訓練不如人,戰術戰法也不如人。對此,國軍將全體官兵對日軍的戰術戰法的認識編印成冊教育軍官,這些用鮮血換來的寶貴抗敵經驗,為後來的抗戰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本文將就抗戰全面爆發初期的《抗敵經驗》(http://t.cn/R39kpzw)與抗戰兩年後《血的抗戰經驗》(http://t.cn/R39kjqH)這兩本書展開,探究國軍對中日雙方軍隊差異的認識。

一、《抗敵經驗》——戰事初起時的應急手冊

《抗敵經驗》一書由國軍陸軍第七十二軍司令部編印於1937年9月26日。孫元良任該軍軍長。實際上,《抗敵經驗》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粗略地分為「攻擊、防禦、炮兵、防禦戰車、防空和其他」六個章節,共16頁。與其稱它為「書」,不如說這是一本戰地臨時指導手冊,解決的是非常具體的戰術問題。

中國軍隊本身的不足書中所提不多,主要談到的是構築工事和步炮協同的問題。「攻擊時,應分攻擊隊,與掩護隊……每攻取一地,應迅速構築工事,俟工事完成後,再作第二步之攻擊」,「炮兵在攻擊前,應將敵之陣地精密測量距離,在攻擊時,其觀測所應設在第一線,以收步炮確實協同之效」。總體而言,多論及國軍的戰術和指揮素養問題,較少涉及單兵素質。

這本書重點描述日軍的特點,強調日軍在火力上的優勢。在淞滬戰場上,日軍對國軍陣地後方的重要交通道路都可以實行炮火封鎖,白天十人以上部隊和汽車都不可行進。大口徑的火炮支援之外,巷戰中的日軍還善用迫擊炮,常能攻擊一線部隊後方的預備隊。在陣地戰中,日軍的步炮協同非常熟練,炮兵轟擊時步兵絕不前進,炮兵攻擊完畢後步兵衝鋒十分迅速,書中強調要留「除派少數精明強幹之守兵嚴密監視外,其餘一律藏於掩蔽部內」。而當日軍接近我陣地,書中要求我軍應「不顧一切之犧牲,與敵肉搏。因此時敵機敵炮不能活動也」。

武器上的優勢之外,日軍於指揮上亦有長處。陣地戰中,一旦日軍攻勢受阻,就會派部隊從側面迂迴攻擊,屢試不爽。而面對中國軍隊的攻擊,日軍的先頭警戒部隊會佯裝敗退,主陣地則保持平靜,對追擊的中國軍隊展開突然襲擊。

關於日軍的弱點,該書指出「對敵務求近戰,避去遠戰……俟敵接近我三四十公尺時,使用手榴彈轟擊,繼以肉搏,比可粉碎敵之企圖,因敵最怕與我軍肉搏,且毫無攻擊精神也」的記載。這樣的描述,異於我們對日軍以往戰鬥意志兇悍,拼刺技術強悍的認知。這一認識,可見於許多國軍史料,可參見我們此前曾推送過的《「無論任何兵團,皆毫不足懼」——日軍對國軍的戰術觀察》、《抗戰爆發前,國軍對敵我雙方優劣的認識》兩篇文章。

二、《血的抗戰經驗》——骨幹軍官的參考資料

《血的抗戰經驗》由南嶽干訓班編印於1939年,屬於「突擊叢書」之一,書的封面左上角印有「機密」二字。南嶽干訓班是國共兩黨合作開辦的抗日游擊幹部訓練班,因此《血的抗戰經驗》中不僅有戰術上的介紹與教學,還有從兩國大的戰略層面的力量對比和對抗戰未來形勢的估量。

《血的抗戰經驗》也分為六章,除去第一章緒論外,剩下的五章分別是「敵我一般的比較」、「各種作戰經驗」、「敵慣用戰法與對策」、「我軍今後作戰上的著眼點」、「抗戰中的軍隊教育」。書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武器裝備方面:這本書承認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威力,但也指出日軍的重武器受地形牽制很大,尤其在山地中很難發揮。而南嶽干訓班正是為培養游擊幹部而辦,山區則限制了日軍的這一優勢,故而更利於游擊作戰。可惜的是本書並未有單章講解游擊戰,而只是在第三章中略有提及。

第二、士兵訓練方面:這項幾乎全是日軍佔優勢。日軍兵員文化水準高,徵兵制度完備,戰術素養高。至於國軍則士兵文化水平低,素質不良,戰時徵兵還「多出於勉強」,訓練不足,戰術動作掌握差。這些認識,大體上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但無奈的是,這些問題國軍此時卻難以解決。

第三、戰略戰術方面:戰略上,該書指出日軍盲目擴大戰線,處在戰略上的被動地位,而中國軍隊應該堅持持久抗戰,抱定犧牲精神,消耗日本的人力與財力,以期求得勝利。戰術上,本書所記的日軍特點與《抗敵經驗》大多一致。在此之外,日軍的更多的作戰習慣也被中國軍隊了解。比如日軍在攻擊開始前最少有兩天以上的時間進行準備,並非常喜歡構築工事——「敵無論在攻擊前,攻擊中,乃至攻擊頓挫後,工事總不斷構築」等等。

此外,該書並指出了許多國軍具體的不足。例如「矯正輕機槍之錯誤射擊法:輕機槍之射擊法,以數發點射及單發移動點射為原則,鮮有用連續發射者……我軍多不用此法,常用連續發射,不惟不能命中目標,且於激戰時,往往發生故障,或竟致損壞,致火力頓減」。由此可見當時的國軍士兵訓練的程度。

再比如「我軍各種火器之射擊,非盡有目的,每以射擊以壯膽氣之術,遂不免流於濫射……此種射擊,不惟不足殺傷敵人,且徒遭損害」。這裡既然說是「各種火器」,也就是說不僅一般士兵射擊時存在「亂射」,甚至輕重機槍、迫擊炮等步兵支援火器都存在這種問題。

三、艱難中的反思

僅就這兩份材料而言,抗戰中的國軍對於中日軍隊的對比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雖然在一些問題上,如日軍無犧牲精神、畏懼肉搏各節尚有待商榷,但總體上還是認識到了國軍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指揮體系和訓練水平上的不足,對於日軍的一些戰鬥特點和戰略錯誤也有比較清晰的了解。但即便如此,國軍能實際解決的問題仍然十分有限,只能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儘力提高官兵戰術素養,鼓勵其發揚愛國精神對敵作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抗戰文獻數據平台 的精彩文章:

「無論任何兵團,皆毫不足懼」——日軍對國軍的戰術觀察
國民黨對於「二十一條」的紀念與宣傳

TAG:抗戰文獻數據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