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愛不釋手:看古時兒童們的玩具

愛不釋手:看古時兒童們的玩具

民間流傳狗有忠、義、勇、猛、勤、善、美、勞「八德」,而人類在歷史中也始終與狗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馴養與被馴養關係。

圖一

陶瓷玩具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兒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雞、陶狗等,後經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及民俗學家考證,這些小陶雞、陶狗就是最早的兒童玩具。在馬家窯、馬廠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有彩陶時期的各種動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漢代,早期青瓷中出現了瓷質的動物玩具。圖一是一隻東漢陶狗。因年代久遠導致它的面容模糊,但是渾圓的身軀和粗短的四肢仍清晰可辨。

圖二

唐代受藝術繁榮的影響,瓷塑玩具更趨於成熟和完美,並湧現出一大批雕塑藝人及著名的泥塑大師。並且從唐代開始,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兒童玩具的製作越來越多。受中原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影響,唐代主要的燒制陶瓷的窯口大都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帶,其中以河南安陽的白釉點彩瓷玩具最為小巧精緻,為了節約空間,陶瓷巧匠把這些信手捏制或者翻模製作的陶瓷小動物用來填補空餘匣缽窯位,所以這些陶瓷小動物只是各個窯口的副產品。圖二是一隻唐代的白釉狗。這隻小狗耳朵下垂,兩眼圓睜,翹首遠眺,身材嬌小玲瓏,惹人憐愛。白釉與褐彩相間,相得益彰,正是兒童手中的「珍玩」。

圖三

宋代是我國瓷塑玩具生產的繁榮時期,各窯口基本都燒制玩具,各地還出現了專營玩具的集市和挑擔沿街叫賣玩具的貨郎。至元代,瓷塑玩具的生產逐漸走向衰落,玩具的質量和品種遠不及唐宋時期的豐富多彩。明清以後,泥質、木質、布質、竹質等各種民俗玩具逐漸增多,陶瓷玩具逐漸減少。圖三及圖四均為宋代的黑釉狗。圖三造像呈站立狀,通體施黑釉,下承無釉托座。小狗的頭部較大,兩隻耳朵彎曲向前,雙眼圓睜,四肢短小,尾巴捲曲向上,憨態可掬。

圖四

圖四造像呈昂首挺立狀,頭及軀幹部分施黑褐色釉,四肢無釉露胎。此二器可能為宋代北方瓷窯燒造的玩具。這類小件動物塑像在唐宋時期比較流行,南北方瓷窯都有燒造,有各種釉色、各種造型,應該是用製作大件器物的下腳料隨意捏塑,所以做工相對粗糙。圖五是北朝的陶子母狗塑像。母狗雙耳下垂,眼睛圓睜,嘴巴上翹,四肢與腹部匍匐於地。小狗前腿揚起,表現出小狗的可愛以及對母狗的依戀,母子情深,溫馨感人。

圖五

圖六是宋代的白釉抱犬童子像。童子額頭寬大,左手橫抱小狗於腰間。小狗豎耳張口,前腿搭在童子的胳膊上,後腿蹬立在童子的大腿上。

圖六

由此白釉抱犬童子像聯想及古人對自己兒子的愛稱——「犬子」。「犬子」一稱最早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後人將此解釋為「愛而字之也」。雖然後來司馬相如將「犬子」更名為「相如」,但後人卻爭相效仿,以「犬子」來作為對自己兒子的愛稱。之後,「犬子」由愛稱又衍化為對自己兒子的謙稱;再後來,又衍化為對別人兒子的蔑稱,如《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但無論愛稱也好、謙稱也好、蔑稱也罷,這既體現了人與狗之間的親密關係,又說明了小孩與小狗均有活潑可愛的共性。

(本文藏品均藏於故宮博物院)

原文作者:董雁南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2月刊《小朋友們不離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趣談歷史」東漢30歲大齡醜女,就憑一句話嫁得有情郎
王者風範:縱觀宮廷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雨歷程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