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看看這些奇葩歷史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看看這些奇葩歷史

原標題: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看看這些奇葩歷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陶康遠

提到日本人,給人第一印象往往是「他們是好學生,擅長模仿」。從唐朝開始學習中國到明治維新學習歐洲,到現在跪舔美國,他們都是亦步亦趨跟在一個強者後面照葫蘆畫瓢。


如果世界各個國家組成一個班級的話,日本人無疑是學霸。但在成為學霸之前,日本人生活在一個除了火山什麼都沒有的荒島上,中國人成了他們的第一位「教導主任」。


最早記錄日本的歷史書居然是中國的《後漢書》,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可憐的日本學者如果要研究日本古代史只能翻閱中國的古籍了。《魏書》上記載,從東邊來了個自稱「邪馬台」的部落使者,說自己的部落是由女王卑彌呼統治,特意向天朝進貢「邪馬台」特產,請求賞賜。「邪馬台」的讀音和今天「大和」在日語中的讀音「yamato」非常接近,所以可以斷定他們就是最早來中國朝貢的日本人。由此看來日本人第一次來中國不是為了學習,而是來要飯的。


之後日本人在中國史書上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再次有明文記載時,已經是隋朝了。日本的聖德太子苦於國內的部落酋長不聽命於中央,決意學習隋朝的中央集權制,就派遣了一位名叫小野妹子的大臣來華訪問。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上寫了一句「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無恙」的話激怒了隋煬帝:一個孤懸海外的酋長還敢自稱天子?簡直是不可理喻。


由於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聖德太子大規模向隋朝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並不順利,直到唐朝建立,大規模官方交流才得以成行。第一次來華學習的遣唐使們可以用六個字來形容他們的心情:「始驚、次醉、終狂」。唐朝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完美的國度:君臣和諧的政治制度、安居樂業的黎民百姓、博大精深的儒佛經典......如果能將這一切複製回日本,日本也一定能成為一個文明國家。回國後,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日本進入了長達300年的「唐化時期」。


什麼是「唐化」呢?就是徹底學習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禮樂傳統、生活習慣甚至是語言文字,統統中國化。


645年,孝德天皇正式下詔改革,史稱「大化革新」,日本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這個過程很漫長,前後長達300多年,學習的過程也是由表及裡,層層深入。


首先,既然是改革,當然要從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長們要把權力還給中央,以後也別當什麼酋長了,到首都來封個大官噹噹,豈不美哉?同時,中央統一給農民授地耕種,農民老了之後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這就是學習唐朝的「租庸調」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簡單的稅收辦法,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田租和服從勞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在軍事上也學習唐朝的「府兵制」,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戰時自備武器和乾糧趕往前線。

然後再來看看生活風俗上有哪些變化?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習慣是「左袵」,就是左邊的衣服疊加在右邊上,呈一個「反y」形。但孔子曾說過,如果不是管仲尊王攘夷,恐怕我們現在要穿蠻夷的衣服。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左袵」的衣服是蠻夷的符號,所以日本要擺脫蠻夷形象必須改穿中國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統統不準穿,滿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樣。



日本人不僅穿衣服學習唐朝,連飲食都變了。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中國料理,上層貴族吃的都是跟當時長安一樣的點心,比如餛飩、煎餅等,俗稱「唐食」。據說,當時日本人還認為「唐食」具有神奇的醫療效果,當一位重要的大臣生病時,天皇往往會御賜一盒唐式點心給他,大臣感動的五體投地,小心翼翼地吃著生怕弄丟一粒芝麻。


說完「衣」和「食」就要來說「住」了。當時的日本首都「平安京」或是「平城京」,都是按照長安城的設計來修建的。在皇宮周圍整齊的排列著貴族和市民的房屋,稱之為「坊」,在住宅區不遠處建有供市民消費的商業區「市」,二者涇渭分明,不得混居。一旦到晚上就實行宵禁,禁止隨意出入。要是晚上想出門吃個燒烤,在當時是不可能的。

對日本人來說生活方面改變風俗還不夠,還要更加深入學習唐朝的文化,在精神方面趕上中國。


在華的遣唐使都能說一口流利的「長安話」,在國子監深入學習儒家經典,並附庸風雅地學寫起唐詩來,完完全全一幅中國人的形象。著名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個女兒出生在中國,女兒直到20歲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爸爸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與詩仙李白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兩人常有詩歌相贈。


唐詩傳回日本影響極其深遠,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如果不會寫唐詩就是沒文化的代表。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研究文學的日本大學教授能寫一手不錯的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依舊是日本中小學教科書中的背誦篇目。


為什麼《長恨歌》在日本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除去精湛的文學技巧和華麗的詩文結構外,據說,這首詩曾改變了日本歷史。


在中國宋朝時期,日本有個叫後白河的天皇,這個人精力旺盛,不停地搞事情。今天聯合張三打李四,明天聯合李四打張三,為的就是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苦得是底層老百姓,沒過過太平的日子。


有次後白河天皇感覺自己的皇后是武士家庭出身,地位低賤,侮辱了天皇家高貴的血統,想休妻。這下捅了馬蜂窩,武士代表平清盛氣憤地說:「當年是天皇為了籠絡我們武士才娶了皇后,現在利用完我們了,想過河拆橋嗎?」


如果後白河天皇真的一意孤行,戰爭無法避免。這時,一位名叫藤原通憲的大臣獻上了《長恨歌》,意在提醒天皇不要重蹈「安史之亂」的覆轍。後白河天皇認真地讀完了全詩,熱淚盈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再也不提廢黜皇后的事情。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力之大。


通過長達300年的「唐化」改革,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荒島跳躍式進入封建時代,足可見日本學習能力之強。文學家西鄉信綱曾說:「我們祖先吸收中國文化所做的努力是非常驚人的,遣唐使與今天的留學生不同,是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的。同時,那時我們毫無成見,無拘無束地吸收中國文化,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



不過日本這個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在眾多唐制中,他們有兩樣東西沒學。一是科舉制度,他們認為這衝擊了日本固有的貴族體制,會使國家陷入動亂;二是太監製度,他們認為這項制度有違男人本身的尊嚴是極不人道的。


除此之外,公元10世紀後,日本人在「唐化」的基礎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例如把漢字變成假名,把唐刃變成太刀,把唐裝變成和服......日本人是個合格的學生,也是有狼性的學生,比如遣唐使,在中國人看來就是來稱臣納貢的小弟,而日本人堅稱是以平等身份來中國學習的留學生。等到日本人學習成績好了,他們就明朝時跑來打老師,二戰時跑去打歐美。如果剝去日本文化的層層外衣,或許你會發現它根本沒有內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代的「聖人」,孔子:沒有此人,中原就被野蠻人攻陷了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