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人民網的實踐看區塊鏈技術在主流媒體創新中的探索應用

從人民網的實踐看區塊鏈技術在主流媒體創新中的探索應用

近期,一種分散式記賬的區塊鏈技術突然「火」了。作為各類數字資產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有著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應用前景廣闊。2018年春節前後,區塊鏈更是頻現各大媒體並成為各類論壇活動的熱門議題。人民網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最早於2013年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2018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登《三問區塊鏈》文章,兩日後,人民網正式上線區塊鏈內容專區。

報道區塊鏈新技術,黨媒央媒不能缺位

自2017年下半年始,互聯網上與比特幣、區塊鏈相關的資訊內容迅速增加,主要刊載於區塊鏈技術論壇、資訊網站以及相關自媒體賬號,報道機構大多無新聞資質、報道者多無新聞專業背景,且一些資訊內容提供商有「虛擬貨幣交易所」、投資商、項目發起方等多重身份屬性,導致行業內部報道亂象叢生,內容專業度不佳且存在煽動性和誤導性。

回顧互聯網時代來臨後的兩次內容生產的發展,無不是因為新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內容提供商。上世紀末,互聯網技術的爆發催生了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時,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內容傳播方式由PC端轉向移動端,36kr、虎嗅等服務創業者,立足於微信、頭條等平台傳播的資訊提供商嶄露頭角。如果區塊鏈是可媲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則必將有另一批新的內容創作商湧現,目前來看,區塊鏈內容生產商的誕生數量已超過前兩次。而以黨媒央媒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不應在區塊鏈熱潮中緘默,將輿論陣地拱手讓於商業媒體。

人民網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表,主動學習、積極擁抱區塊鏈技術,通過組織內部專題培訓、拜訪主管部門等方式,明確監管條文、界定報道邊界,在創投頻道內組建了區塊鏈報道專區,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首例。人民網區塊鏈內容的報道,圍繞宣傳法律法規、報道新興技術、促進區塊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等主題,在人民網采編管理規範的基礎上,杜絕一切跟ICO(首次代幣發行)、幣價趨勢有關的內容,對內容策劃方向、採訪對象選擇和採訪細節把握審慎再審慎。目前,人民網區塊鏈專區受到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原創文章獲得了各類媒體的大量轉載,初步形成了行業影響力。

與此同時,藉助媒體「連結」的屬性,人民網多次配合相關主管部門組織閉門研討會,調研產業業態,摸底市場情況,扮演「探路者」和「傳聲筒」的角色,積極為監管政策的出台、完善獻智獻力。

區塊鏈技術不會削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隨著媒體對區塊鏈技術的熱切討論,另一個議題——「用區塊鏈技術重構媒體」則引發了傳統媒體的關注甚至驚恐,媒體會不會被區塊鏈徹底改造或者重構?現有的媒體會不會成為「古典」媒體?人民網的答案是,不會!

「顛覆論」的擁躉們提出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可以通過「共識演算法」解決媒體內容生產真實性的問題,通過「時間戳」技術精準追蹤內容的版權歸屬,通過token(通證,區塊鏈網路中轉移的具有一定價值的數字資產)的流轉大大提升了內容付費、廣告交易的效率。這些美好的標籤,看似與媒體結合完美,實則漏洞百出。

首先,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能解決上鏈時內容真實性問題,只能通過演化機制淘汰虛假信息提供者,滯後性無法避免。即便通過所謂「共識演算法」以投票機制決定內容是否上鏈,也無法保證多數人認同的消息即為真消息。其次,即便通過技術手段明確了版權歸屬,由於不同媒體可能位於不同鏈上,還是缺乏一個權威的版權保護機構實現對盜版者跨鏈的、有效的懲罰。用token為內容創作者、廣告商結算則面臨的挑戰更大,token價值波動大、合法財產無法得到法律保障等現狀讓關聯方不可能成規模、成體系地進入。

媒體的核心在於新聞內容的真實、即時和高質量,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優秀媒體形成的嚴謹的采編體系、迅速的反應能力以及媒體人專業的新聞功底遠非區塊鏈技術能取代。相反如果有一天媒體真的區塊鏈化了,主流媒體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反倒可以使之成為區塊鏈網路上的關鍵節點,成為判斷新聞資訊是否能上鏈的裁判員和控制內容導向是否合規的守門員。

短期內區塊鏈架構的社交產品不會被顛覆

與媒體直接相關的一個領域即社交,從互聯網發展的歷史來看,民眾的資訊源曾由門戶網站轉移到社交網路,直至今天,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產品仍是人們獲得資訊的重要來源。目前已出現了一些基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社交產品,很多創業團隊也投入到區塊鏈社交的開發中。

目前市場上區塊鏈的社交產品通過對用戶上傳內容、分享內容、閱讀內容直接提供token激勵,以此獲得新用戶並維持產品活躍度。實際上這些產品與現有產品並沒有功能上的革新,token長期是否有實際價值仍是未知數,而且不可避免的是先進入社交網路者會獲得token持有上的中心化紅利,於區塊鏈所倡導的平等價值觀背道而馳。

區塊鏈並不萬能,作為底層技術,還存在處理高並發能力的短板,短期內難以顛覆現有的社交網路產品。作為內容創作者和社交產品的商業關聯方,還原內容生產自身,練好硬實力,積極關注社交渠道本身的自我革新,而無需陷入過度的區塊鏈焦慮,匆忙調整分發渠道和產品方向。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呼喚黨管數據

有人說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數據存儲的分散式結構讓黨管數據難以實現,甚至壓根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機制。這樣的結論顯然是片面且荒謬的,根據人民網在區塊鏈領域的觀察和探索,區塊鏈技術與黨管數據大潮並不衝突,脫離了黨的管理,區塊鏈技術反而難以發展好。

黨管數據遵循三個原則:管規則、管發展、管安全。首先,區塊鏈技術得以廣泛推廣的基礎就是在鏈上存在一套合理、合法的生態運行體系,讓每一個參與者在生態中貢獻自己的稟賦並且獲得相應激勵。由於上鏈的信息透明且永久可追溯,那麼上鏈用戶行為數據的歸屬權、使用權究竟該如何界定?都需要依靠立法和設定規則實現對這些權利的保障。而在區塊鏈技術發展早期,尤其是獲得廣泛共識的主鏈尚未明確之際,更加需要權威機構參與制定規範、執行規則,所以黨政機關在區塊鏈領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一目了然。

再者是管發展。黨管數據、管區塊鏈絕非把行業死死摁住,扼殺創造力,恰恰相反,應該是通過鼓勵、引導的方式,打破主鏈間的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形成不同區塊鏈主鏈生態的大連接和大共享,從而實現整個區塊鏈產業的有機融合和健康發展。畢竟區塊鏈鏈式的數據存儲方式通過跨鏈的交叉實現數據維度的躍升和應用場景的打通,實現這些功能,除了依靠商業公司和技術社區的配合,更需黨和政府的號召和引導。

第三則是管安全。上鏈數據不是監管的自留地,更不是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不當得利的溫床。對於有損政權安全、公共安全和公民隱私安全的數據內容,作為掌握國家機器的政府部門,必須主動出擊、嚴格查處,技術上的不可監管性不存在,可通過分叉、廢鏈等手段解決監管問題。區塊鏈技術與其應運而生的token密不可分,使用者用於存儲token的電子錢包以及用於交易token的交易所目前都為商業公司控制,安全漏洞頻現,亟待權威機構入局規範,從而保障區塊鏈生態參與者的數字資產安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相關網路數據一定會納入監管範圍,區塊鏈技術也將成為輔助黨和政府提升民生服務能力、社會管理能力的重要武器,為構建數字經濟體系、調整經濟結構提供技術支撐。

人民網立足黨媒黨網的優勢地位,在區塊鏈技術來臨之際扮演好「領航者」「排頭兵」的角色,以歷史、科學、戰略、發展的眼光看待區塊鏈。積極擁抱區塊鏈技術,警惕區塊鏈投機風險,宣傳區塊鏈相關法律法規,搭建政府、學術、產業、資本和傳媒的交流舞台,為區塊鏈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貢獻力量。(張哲宇:人民網投資總監、區塊鏈業務總監)來源:傳媒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評論 的精彩文章:

孵化垂直頻道:新聞客戶端新策略

TAG:傳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