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學生坐在直列式排列的座位上聽課,教師站在講台上授課。過去的幾百年時間裡,這樣的教室風格按慣性延續著,但卻越來越跟不上時代和科技的發展。

美國新媒體聯盟每年發布的《地平線報告》致力於分析1至5年內技術可能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改變。該報告近三年來反覆提及「學習空間重構」的概念。

2017年的報告指出,「學習空間設計正在從以講授為主的講座型空間設計,轉變為基於項目合作,基於團隊展示,基於自主學習,基於自由討論,基於悠閑放鬆,基於工程設計等多樣化的空間設計。」

美國教育新聞網站Education Dive也認為,2018年高等教育領域的管理者應重點關注的五大趨勢之一是「重新定義物理校園空間」。

隨著教學模式的發展,學習空間也同樣在發生演變。傳統的授課型大教室可能學生寥寥無幾,那些由教師引導開展協作和互動式學習的小教室卻座無虛席。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開展有效利用教學空間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提升空間的利用率。

走向主動學習傳統意義上的教室,教師的活動空間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餘空間留給學生。加高的講台將師生間上與下的等級劃分得非常明顯,「仰之彌高」。

學生的視線需要越過前排同學的一顆顆腦袋,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坐在台下的傾聽者,被動地接收著教師傳遞的信息。這種授課模式和教室設計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證實為效率低下。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發現,若只採用教師講述課程內容的方式,兩周以後學生能記得的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只剩5%。相比之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保持率為50%;以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保持率可達到75%。

突破傳統教學的單向傳授,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群體討論,親自動手實踐並主動將所學的知識傳遞給他人。以這些綜合的途徑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發展,是主動型學習的核心意義。

教學模式承載於物理空間之上,學生日益多樣的主動型學習方式對空間環境有了較高的要求,這讓重新設計和改變學習空間成為高校的必然選擇。

就國內高等教育界而言,不少高校已在紛紛迎接「教室革命」。

2014年,北京師範大學公共資源服務中心設計並改造了教七樓7間教室。次年,又將教四樓原4間語音教室改為討論教室,同時對科技樓5間機房進行了不同主題的改造。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北京師範大學討論教室

在新教室里,環形屏幕上可同時呈現PPT、網頁、學生作業,師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提問與回答,甚至將來可通過iPhone和iPad等移動設備在教室外完成課程。

北京大學近些年一直在推進小班課教學模式。2006年,北大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對於研討學習的需求,針對校園內自由研討空間不足和學校小班制教學教室稀缺的問題,開始進行教學樓改造工程,增加小班教室的建設。目前,多個老教學樓已完成改造並投入使用。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北京大學地學樓研討教室

2016年初,清華大學將三教7間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討論教室,將桌椅更換為變形桌椅,只要將桌子旁邊的副板撐起來,就可以將六張方桌圍成一個圓桌以展開討論。

還有中國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等一大批高校,或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或規劃實施,根據師生需求積極引入技術手段,倡導主動型學習。

空間改造靠什麼

學習空間的改造,涉及選址、技術設備購入、管理者的認同與決策等,這都是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5年,得克薩斯女子大學教育系認為,該系需要培養有抱負的未來教育工作者的技術能力,讓畢業生能應對未來他們工作的教育環境里的各項設備。改造地最終選定為1936年所建的一個老宿舍樓。

一年之後,「未來教室實驗室」誕生,配備了觸摸屏顯示器,提供代碼編寫和機器人學方面的學習機會,並安排了一個教學區,為教學經歷豐富及不足的教育系學生提供不同方面的指導。

該項目的聯合負責人查德?史密斯表示,在說服學校領導為項目提供資金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對管理者而言,改造項目的不確定性會滋生焦慮。

因此史密斯必須反覆向管理者強調,購買這些技術是幫助學生有效使用新工具的第一步。來自校外的積極評價說服了學校,最終讓實驗室的建設走上正軌。

管理者並不是需要溝通的唯一一方。在本特利大學,從原來擁有40台電腦、燈光昏暗、沒有窗戶的地下計算機實驗室,翻新為配備大顯示器和大屏幕牆、更多協作空間的新機房,項目負責人馬克?弗萊登伯格為此吸納了多方的意見。

為了了解學生如何在舊機房裡進行學習,他與在機房工作的導師進行了交流。之後,他向學校的教學技術中心請教花10年時間改造這樣一個空間是否具備可行性。另外,還有一些校內職工和他提出了使用更明亮的顏色和更美觀的傢具等細微調整意見。

與招生部門的談話更讓他確定一個具體目標:使新機房具備參觀水平,能加入學校的預申請學生的校園參觀路線。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主管學習環境和校園建築的助理副校長大衛?泰耶爾茨認為,從空間改造項目的一開始就應讓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讓學校領導和相關的決策制定者親眼去看一看實際環境,向他們描繪這一空間能達成的願景,這會更有說服力。」泰耶爾茨說。

不盲目,不盲從

人影響空間,空間也影響人,重建教室靠什麼達成人與空間的平衡?

根據國外高校管理者的改造經驗,成功的學習空間創建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教師需要得到發展。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助理副校長泰耶爾茨看來,教師們需要知道如何在教室里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將教室里的技術手段整合到他們的課程設計中,否則一個外表再華麗的嶄新學習空間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也只是徒有其表。

因此,學校可能需要聘請一位教學設計或教學技術方面的專家,教授技術的使用方法,舉辦關於使用新工具的培訓課程,或者簡單地分享一些教師的教學實踐案例。

2.空間應有靈活性。用各種各樣的技術工具把學習空間的每個角落都填滿,這種做法顯然是將重點過多地放在技術創新上,弱化了學習空間的交流協作作用。堆砌太多的電子設備不僅會使教學空間超負荷,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校的預算。

3.平衡前期成本和長期投資。學習空間技術方面的投資非常需要錢,實際花銷往往多於教務長願意付出的最低成本。從幾間教室、一棟教學樓這樣的小處著手,空間改造可能會更有成效。

4.明確空間的所有權。學習空間的第一所有者擁有先行安排課程的權利。當所建造的學習空間所有權歸屬學校時,教室的利用率和各專業課程的安排是學校會優先考慮的事情。當某個系或學院擁有這一空間,該系或學院教師的日程安排會被放在第一位。

改造教室的生態環境、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推動教師思考新的授課方式,重構學習空間的趨勢和做法值得高校深入思考。

但與此同時,任何改革都不應該盲目盲從。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學習倡議項目負責人馬爾科姆?布朗表示,教師的認同和合理的規劃對於發起創建一個主動學習型的學習空間至關重要,但一些院校沒有充分考慮新學習空間的長期價值就貿然邁出了一大步。

「很明顯,課堂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教室的物理布局和教授的課程內容,還取決於教師是否做好了準備,院校是否準備好對新教室的充分使用。財政壓力將變得更緊迫,學校在學習空間的開發和成本控制上需要做出謹慎的選擇。」布朗說。

主要參考文獻:

[1]Mark Lieberman. "Physical Spaces, Transforming Before Our Eyes."Inside Higher Ed, 17 Jan. 2018.

[2]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Institute for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s. "The Learning Triangle: Retention Rates from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Bethel, Maine. 2005.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大學教室修得好,學生上課不遲到

如需了解麥可思教學教務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