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青花瓷的發展與創新

康熙青花瓷的發展與創新

青花山水紋瓶

清初一切沿襲明朝舊制。景德鎮御器廠因停燒已久,順治時則採用"有命則工,無命則止"的進御形式。順治十一年(1654年)在景德鎮設廠,奉命為宮廷燒造瓷器。

康熙初年三藩之亂,御廠一度停燒,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復御器廠的燒造。御廠對清代景德鎮瓷業發展而言,在技術上一直是擔任著領航者的角色。

清代陶瓷生產首先廢除了匠籍制,產品實行官搭民燒,並形成固定制度。匠籍是封建國家轉為手工業工人立的戶籍,他們子孫世襲其業,在官吏的監督下從事生產,沒有任何人身自由。

清代以前官窯瓷器生產中多採用此種制度。以明代為例,"供役工匠,則有輪班、坐班之分,輪班者隸工部,住坐者隸內府內官監。"(見《明會典》卷188,3792頁)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

清朝建立後,首先對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加以改革。順治二年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徵京班匠價。"康熙三年,"班匠價銀,改入條鞭內徵收"等等(見《清史論從》三輯,王鈺欣文)。

由於工匠制度的改革,使廣大手工業匠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擺脫了匠籍的束縛及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陶瓷生產的發展。

清代前期的景德鎮御窯廠的機構設置較明代時有所縮小。這並非因為御器廠處於萎縮的狀態,而是由於它吸收了明代的建廠經驗,取消了一些多餘的機構。

青花瓔珞紋賁巴壺

如明代御器廠內設的獄房,到清代時便被廢除。清代御器廠對工匠人身控制的放鬆,使工匠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進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工匠的生產積極性。

不僅御器廠本身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分工也更為細密,而且因在宮廷內設立造辦處,使御用瓷器的運作渠道進一步通暢,更因高精細的瓷器在宮廷內有專門的製作程序,如畫工、設小窯燒制等,使宮廷的瓷器消費進入史無前例的奢侈階段。

而中國古代瓷器就其工藝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來說,應以清代前期為最高峰。此時期青花瓷器憑最高峰的盛勢,在創新與繁榮上也達到了自身發展的高峰。

青花山水人物圖方瓶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飽滿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氣魄雄偉。造型多用單純挺拔的弧線、圓線和有力的直線相結合,外輪廓線各部分的組合變化乃至形體的整個比例也很協調。

因此,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能給人以深厚含蓄、耐人尋味的美感。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特點是色澤鮮明青翠,濃淡相間,層次分明。

景德鎮制瓷工匠長期經驗積累,熟練的運用多種濃淡不同的青料,分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變化,甚至在一筆之中也能分出不同濃淡的筆韻,使所描繪的物象具有豐富的色調。這種特點在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花鳥紋飾中表現尤為明顯。

本文來源

—— 中華古玩——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古玩藝術 的精彩文章:

亭、台、樓、閣、軒、榭、廊、舫,盡顯古韻之美!
范冰冰一件珠寶竟然戴了6年,從不更換?

TAG:中華古玩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