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園林與庭院芻議

園林與庭院芻議

中國園林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存的典型代表有北京的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古典園林等,都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遺產,不僅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而且成為當今人們追求優美生活環境的樣板,被推崇、模仿、參照。

但是,由於傳統概念與現代生活之間的差距,在繼承和發展中,對「園林」「庭院」的理解往往混淆,在辨識時發生困難,因此,有必要對此作一討論,以便統一專業術語與一般生活在語義上的通識,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粹。

一、園林的基本概念

園林是我國特有名詞,

相當於英語garden和park兩個詞的含義。

但在中國古代,

對「園林」這一事物曾有不同的解釋和名詞。

從訓詁的角度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對「園」的解釋是:「種果為『園』」

更早一些的西漢時期的《毛詩》這樣解釋:「『園』,所以種樹木也」(《毛詩·齊風·將仲子傳》。

而時隔千年後的清代嘉慶年間,張金吾撰集《廣釋名》(訓詁類書)解釋:「樊圃謂之『園』」

從造園實踐看,中國古人稱「園」的名詞很多,有林、苑、宮、台、囿、圃等,它們的出處可以從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找到。這些名詞,延至今日,雖然詞義不完全一樣,但基本上都是作為遊憩娛樂的境域,都有「景觀」的內在含義(景觀一詞是現代專業術語),而且這些名詞反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徵。

童寯在《江南園林志》中說:「楚靈王之章華台、吳王夫差之姑蘇台、周文王之靈台之名,開後世苑囿之漸。非用以觀象,而用以宴樂。」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建造了大量花園,如夏駕湖、長洲苑、華林苑、梧桐園、鹿台、吳宮後苑、虎丘離宮、姑蘇台、館娃宮等苑囿,均有歷史記載,至今仍有遺址可尋。

△童寯《江南園林志》

從「囿」到「園」的發展,是一個很有趣的演變過程。歷史上,一般都將苑囿歸入皇家園林,而把「園」歸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園林。童嶲在《江南園林志》中寫道:園(園)之布局,雖變幻無盡,而其最簡單需要,實全含於「園」字之內。今將「園」字圖解之:「口」者圍牆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為池。「衣」在前似石似樹。

古老的漢字多麼奇妙!構築園林的四大要素山、水、建築、花木,都蘊涵在一個字中。這個「園」字,我們可以從眾多的私家園林中找到詮釋。

結合人類歷史文化史進行深入解讀,

園林還可以解讀為「天堂」

↓↓↓

先看看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仙三島,是古人夢想天堂;在天上,具有無上權力的玉皇大帝和他的大臣所居住的天宮,飛檐翹角的殿閣亭樓四周,處處是「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樹下奇葩並異卉,四時不謝色齊齊」,好一派美妙風光!

讀過《紅樓夢》的都知道,大觀園裡曲徑通幽,「怡紅快綠」(《紅樓夢》第17、18回,寶玉題怡紅院匾「怡紅快綠」),水秀山明,樓隱環窗,天上人間諸景備,世外桃源萬物新。諺語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造園的最高境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等等,都是把園林比喻為人間的仙境,《紅樓夢》對園林的描寫已經達到至臻完美的程度。

再如《聖經》里的天國樂園「伊甸園」,被譽為最美的花園。在西方,不少民族語言中的「天堂」一詞,往往就是由花園演化來的。如英語中的「Paradise」(天堂),便是來自於希臘文的「Paradisos」,而古希臘的這個辭彙又是從波斯語的「Pairidaeza」借來的,究其原意,便是「豪華的花園」或「美麗的花園」。可見,古代園林的「園」與古代文化史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古人心目中的「園林·天堂」是最美的極樂世界。

△伊甸園

由此可見,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囿、苑、園亭、庭園、園池、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美英各國則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Garden.它們的性質、規模雖不完全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一定地段範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闢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築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

二、庭院的基本概念

重點說「庭」。《說文解字》解釋:「廷,朝中也。」本意為朝廷,是君主受朝問政的地方。在《辭源》中的解釋如下,「庭」:①堂前之地;②庭堂;③朝廷,通「廷」;④挺伸,筆直。南宋王應麟編撰的《玉海》稱庭為:「堂下至門,謂之庭。」南朝顧野王編撰的《玉篇》稱:「庭,堂階前也。」

把「庭」拆分開來看,「廣」為屋,代表單坡屋頂。廷,《康熙字典》釋文「停也,人所集之處」。廣字與廷字的結合,說明建築屋宇朝庭院一邊敞開。所以古代對「庭」而言,也可具有室內外的雙重含義。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首先,「庭院」狹義上是由圍合要素限定的較為封閉的室外空間(庭院空間),廣義上則包含庭院建築及其圍合的空間;其次,庭院空間具有室內外雙重含義,而且是作為建築物整體的一部分存在。不言而喻,庭院是一個較小而簡的空間。

三、園林、庭院的共性與區別

1

共性

劉敦楨先生論述蘇州古典園林時,將園林分為大中小型,1-2畝為小型園林,3畝以上為中型園林,10畝以上為大型園林。

小型園林,多半位於住宅的東側或西側,其布局皆環繞著書房或客廳布置湖石、花木,綴以走廊、亭榭,規模雖小,卻曲折有致。

中型園林,大都位於住宅的東側或西側,其結構每以水池為主體,再點綴山石、亭榭、走廊,園內有多個空間組合,形成曲折幽深、逶迤多變的景色。

大型園林,多半位於住宅之後,因地制宜,講究空間布局,注重山池、建築與花木的組合,構造出多樣的景觀。劉敦楨把一般在客廳或書房的前院布置花木、湖石、水池,面積不大,無複雜的遊覽路線的空間,稱之為「庭院」。

因此,他在20世紀50年代所做的蘇州古典園林調查,就是按照這個理論來劃分的,統計出當時蘇州城區存有古典園林、庭院181處(包括完整、半廢),其中園林91處,庭院90處

夏昌世先生在《園林述要》中根據我國園林的規模大小、性質及內容布局等將園林分為庭園、庭院、苑囿和風景區四個類型。庭院是最小的單元,基本處於屋宇範圍內,不具獨立性,而與房舍結合成為一整體,或為園中景區過渡及書齋院落。

從文獻敘述及實物所見,園林與庭院的共性在於,他們都與山水、建築、花木有密切聯繫,大都附於住宅,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構成可觀、可游、可憩、可居的人居環境。園林屬於造園學的範疇,重點在於建築布局與規劃,以及其中的疊山、理水、植物、小品、鋪裝、等造園要素的組成。

2

區別

兩者的差別在「園」與「院」。雖然一般來講園比院大,但是以規模的大小來區分園與院顯然有失偏頗。

以實例為證,拙政園佔地60餘畝,園中包含了多個庭院,其中,枇杷園、海棠春塢、聽雨軒三個相對獨立又互通的小院,構成園中院;松風水閣、小飛虹、小滄浪,合圍構成景觀獨特的水院;玉蘭堂則是由雲牆合圍、另有門廊相通的院落,這些庭院雖然形式不同,都是典型的庭院構造,而且它們的佔地面積比有些小型園林還大,如蘇州古典園林中小園之極「殘粒園」,花園僅140平方米,但構園要素齊全。

△括蒼亭(殘粒園)

因此,從專業角度講,庭院的特點,可概括為:被建築物前後、左右或四合包圍的場地,是建築學中的一種空間形態。與園林的可觀、可游、可憩相比,庭院與建築的關係更為密切。

具體而言,

庭院不同於園林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

還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判斷:

(1)單面性

在造園學範疇里,一般把建築單面而向的外部空間稱之為庭院。在這類空間中,庭院間點綴適當的花木山石,終究還不足已成為獨立、完整的園林景觀,因此,沒有完整的園林景觀意義的庭院,即使規模龐大,也不能成為園林。概括說,園林可以獨立於住宅而存在,具有完整的體系;庭院是住宅的外延和附屬部分,功能有限。

(2)模糊性

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模糊性是中國式思維的主要形式。中國園林由於多構有建築,形成各種空間組合,園林與庭院的關係往往是「模糊」的,而且在敘述時也可能把園林與庭院混為一談,特別是庭院與小型園林之間,界限更為模糊。

就庭院而言,它兼具「內」與「外」的特點:庭院的內向性使其具有了室內空間的性質,不同於園林所具有的無限彌散的外部空間;開敞性又使室內空間兼具外部空間的特徵,這一獨特的空間構成方式,把看似相對的「內」與「外」空間集於一體。

(3)內向性

庭院空間是一種「內向封閉,外向開敞」的空間,在庭院中,周圍所圍繞的作為實體的存在,產生空間的張力,使居於室內的人在感情和心理上與外部環境產生更為親近和信任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園林和庭院空間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大地、自然、與人事相融合的規律,庭院與外部環境結合得更加緊密,內向性更為明確。例如:拙政園的枇杷園、海棠春塢、聽雨軒庭院,都是圍繞建築主題構思庭院布置,構成自然貼切的景觀,用材不多,卻意境成趣。

四、庭院的發展

在中國整個建築史、園林史中,庭院一直是重複出現的重要題目。庭院空間與其他建築空間形態一樣,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由人類在生存活動中營造出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儘管時代有更替、社會有變革、建築流派在不斷鬥爭中新陳代謝,但庭院自誕生以來,始終沒有在歷史的發展中消亡,而是牢牢地與時代的主流建築、園林風格相結合,發展為今天多姿多彩的庭院形態,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得以永生。

傳統的影響非常重要。中國傳統庭院的形成,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自然環境,傳統觀念中的風水觀念也很重要。風水把人看著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和自然處於同一個有機整體。風水思想的基本原則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要求人類居住的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因而,庭院空間的產生正是儒家思想和風水觀念的最忠實的體現。其次,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指的是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宗教禮法、風俗習慣等人為因素。我國封建社會奉行嚴格的等級制度,表現在國家機構上是上下級嚴格劃分,表現在家庭結構方面則是男尊女卑、長尊幼卑、嫡尊庶卑,體現在建築規模上的主要是形制和結構,表現在庭院空間布局上多為對稱式。

考察傳統庭院,既要考慮自然、社會環境因素,也要考慮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處世哲學思想,以民居為例,民居講究儒家的倫常關係,追求家庭的天倫之樂,因此,此多為庭院式布局,住宅空間以內向空間為主,有較強的內外分割性,這也符合封建社會女子深居簡出的習慣。同時,庭院體系可以通過串聯以及串聯後的並聯方式不斷擴建,以適應封建大家庭由於人口繁衍而引起的擴展住宅的要求。

傳統庭院的空間布局形式,從最早的自然洞穴到棚子,有圓形穴地群落過度到方形公屋。多樣化的地理氣候、環境和多民族的生活習俗決定了中國庭院建築的樣式選擇,出現了以四合院與天井院兩種模式為代表的建築雛形。在北方,從出土的西安半坡遺址中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時期已經有穴居開始上升至地面成為半穴居居所,並以南北方向為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布局,庭院已經開始有所跡象。在南方多雨潮濕,建築多用竹木材料,出現了「干欄式」木結構建築。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就是這種建築的典型例子。南北的住宅形式的差異早在開始就已經形成了。

△餘姚河姆渡遺址房屋示意圖

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水平方向上圍合,在垂直方向上打開,是形成傳統庭院空間的兩種最基本的機制。所謂圍合,指人類作為大地上的存在者,佔有空間是其存在本性和本能,人們通過圍護、遮蔽而創造了有頂部的室內空間,同樣也通過圍合在大地上佔據露天的開敞空間,形成了庭院。原始社會的穴居向地面過渡時,我們從半坡遺址的復原圖已經看到了在遮蔽穴口時,頂部留孔洞作為排煙和採光用,孔洞慢慢發展為天窗,又漸漸演變為庭院,現存的住宅天井就是在垂直向度上打開的有力佐證。

現代人可以看到的傳統住宅和庭院,大多是明清時代的遺存。明清兩代時期合院式院落已經形成了主要的空間布局模式。這種模式在地域、氣候、等級制度、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下,各地的庭院空間布局有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在四合院的基礎上又有二合院、三合院。庭院的群體組合上有串聯、並聯、串並聯或是自有組合的方式。庭院這種空間布局又呈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以蘇州遺存的傳統庭院最多,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蘇州園林調查時,當時有傳統庭院90處;1982年第二次園林普查有傳統庭院54處;2007年第三次園林普查有傳統庭院20處。這些傳統庭院與古典園林都是蘇州寶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人口向城市大規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脹打破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和居住環境格局。作為居住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庭院空間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文化娛樂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已不滿足於鋼筋混凝土的居住環境,又重新意識到了庭院空間的重要性,因此,現代居住庭院的建設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現在的住宅庭院主要包括住宅小區庭院、住區底層庭院、住宅陽台花園和住宅屋頂花園,以及住宅的最高形式別墅庭院。

△現代住宅庭院

綜上所述

園林與庭院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我們更加感受到這種服務主體的重要,即:園林與庭院已經從主要為少數人享有轉向為大多數人服務,成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課題。

本文刊於《蘇州園林》雜誌2018年第一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風景園林 的精彩文章:

經典重刊:失傳三百餘年的中國古代唯一一部造園專著《園冶》明刻本來了!

TAG:蘇州風景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