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上)

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上)

原標題: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上)



(國務總理段祺瑞與大總統黎元洪)

1916年6月6日,稱帝不成的袁世凱一命嗚呼,雖然北洋的靈魂人物袁世凱已駕鶴西去,但是北洋政府並沒有立刻土崩瓦解,副總統黎元洪出任大總統,實力派將領「北洋之虎」段祺瑞繼續擔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並實際掌控著軍權。段祺瑞是「北洋派」的元老,他早年就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起家,而大總統黎元洪是前清北洋海軍,辛亥革命時期加入革命黨,與孫中山、黃興被譽為「開國三傑」。袁世凱掌控北洋政府後,應南方革命勢力的要求,讓黎元洪擔任副總統。脾氣溫和的黎元洪深受擁戴,被大家稱為「黎菩薩」。這位「黎菩薩」現在雖當上了大總統,但手無軍權。隨著黎元洪當政,北洋內部逐漸分化,段祺瑞、馮國璋及張作霖等手裡有槍有兵的實力派人物各個開始躍躍欲試。


袁世凱病死後,北洋政府立即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防止個人權利過大不受限制而引起的私慾膨脹再次出現「稱帝」或其他與共和相悖的事情,中華民國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此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這對政治上的兩巨頭都各自懷揣著自己的心思,在段祺瑞的心裡,黎元洪就是個傀儡和擺設,而在黎元洪心裡,他要想方設法限制段祺瑞不能讓他為所欲為。自此,二人的矛盾逐漸凸顯,一場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以及相互限制對方的政治博弈開始上演。


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德奧同盟」與「英法協約」兩大集團勢均力敵。2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因為德國在大西洋的無差別攻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美國的貿易利益。而作為世界大國,美國的對德斷交會將戰爭的天平倒向「英法協約」集團這是毫無疑問的,此時的段祺瑞正是因為這一點想與美國靠攏,目的為解決戰後山東問題,並試想著通過加入戰爭來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3月4日,國務總理段祺瑞攜內閣來到總統府請總統黎元洪在兩份文件上蓋章,不甘心當傀儡總統的黎元洪拒絕配合蓋章,這讓段祺瑞氣不打一出來。黎元洪堅決反對的正是段祺瑞與內閣成員們擬定的《對德斷交書》和《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大總統黎元洪認為戰爭與中國沒直接關係,孱弱的中國此時需要休養生息,而且戰爭前景暫不明朗誰贏誰輸都還說不定。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政府文件一般可以不需要大總統參與討論,但需要大總統簽名蓋章發布,而段祺瑞內閣把自己當成蓋章機器也是黎元洪不滿的主要原因之一。

段祺瑞的高級幕僚被稱為「小扇子軍師」的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之前每每帶著文件來總統府找黎元洪蓋章時都是飛揚跋扈,完全不把大總統放在眼裡,每當黎元洪問徐樹錚文件細節時,徐很不屑的說道:「不用問那麼多,蓋章就行!」想到這裡,黎元洪也一樣是氣不打一出來。


「總統不肯蓋印,國會又要問我的責任,這個責任內閣還搞不搞!我這個總理還怎麼幹下去!」段祺瑞怒斥道,霎時間場面緊張。之後,段祺瑞憤怒的離開了總統府。當天下午索性撂下挑子離開了北京,臨走時老段留下一句:「這個黎元洪太難共事了,我這個總理還是別幹了,該回哪兒回哪兒去吧!」於是前往天津,他這是想以退為進,讓手無實權的黎元洪面對爛攤子束手無策,從而不得不請他段祺瑞出山,一切都在段祺瑞的盤算中。 黎元洪反感徐樹錚和段祺瑞,所以他反對徐樹錚當國務院秘書長,但段祺瑞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心腹愛將當上國務院秘書長的,黎元洪眼看拗不過段祺瑞只得作出妥協。後來,黎元洪又不失時機的又要求撤換徐樹錚,總統和總理因徐樹錚產生分歧,最後在北洋另一元老徐世昌的調解下換掉了徐樹錚。


1917年是「一戰」爆發的第三年,「德奧同盟」與「英法協約」雖沒分出勝負還在繼續對壘,但實際上各國基本已筋疲力竭。段祺瑞提出參戰的想法被黎元洪否掉,段祺瑞憤怒地離開,拋下國務院和內閣,而黎元洪這邊又找不到人能重新組閣,同時各地方北洋派將領要求挽留段祺瑞,慌了神的大總統黎元洪無奈下只好請副總統馮國璋前往天津勸段祺瑞出山,並作出妥協答應外交問題全部聽段祺瑞的。


其實,對德宣戰也符合段祺瑞的後台日本人的利益訴求,時任日本首相寺內正毅派特使三次來華遊說中國參戰,「一戰」期間趁德國無暇東顧,日本搶佔了德國在山東的地盤,顯露了其計劃獨佔中國的野心。他們拉攏段祺瑞,給老段的內閣借錢、提供武器、派出顧問以及幫助編練所謂的「中央軍」,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中國政府,從而獲取更多的利益。國務總理段祺瑞心裡對日本也是想加以利用,他設想通過日本的幫助使中國迅速復興,等強大以後直接來個六親不認、借款不還、一筆勾銷,段祺瑞主觀上並不樂意做日本人的工具,但為了實現其計劃也只得委屈求全。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照會德公使,宣布中德斷交,收回天津和漢口的租界、解除中國境內的德國武裝並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先是斷交,下一步就是對德宣戰了。關於對德宣戰,段祺瑞怕的不是黎元洪反對,而是希望得到各地北洋將領的支持,因為他已有所耳聞各地實力派的反對意見不少。

4月25日,段祺瑞將各省的督軍們聯絡到北京召開軍事會議,這次有二十餘人參加的會議由段祺瑞親自主持,會上重點解釋了參戰不需要地方各派出兵還能分到軍餉,參戰並不是真的需要派出大量兵力去前線殺個你死我活,旨為解決戰後山東問題和增加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這下大家就不反對了,大多均予以支持——安徽督軍倪嗣沖、山西督軍閻錫山、直隸督軍曹錕以及湖北督軍王占元等,全場一致簽名通過參戰決議。於是,段祺瑞馬上組織召開國會正式對參戰表決。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段祺瑞的大子弟傅良佐找來了一批所謂的「公民代表」和「公民團」遊行,這些人強烈要求中國參戰。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公民團」和「公民代表」就是傅良佐糾集的一些軍警和地痞流氓,「請願」的人群包圍了國會,他們不許議員回家,並加以威脅,試圖給議員們施壓來儘快通過《參戰議案》。這件事情段祺瑞事先是不知情的,最終因「公民團」和「公民代表」的演技拙劣而敗露,後全國開始聲討傅良佐和他背後的段祺瑞。傅良佐這次畫蛇添足的行徑讓段祺瑞的政敵們站出來紛紛發電予以譴責,在強大的壓力下,各部門總長陸續辭職,段祺瑞內閣倒台。


這次針尖對麥芒交鋒標誌著大總統黎元洪所率領的總統府和國務總理段祺瑞所率領的國務院開始了全面的對抗與鬥爭,史稱「府院之爭」。在北洋時期,封建帝制已成往事,「共和」已深入人心,但由誰來掌權執政始終還是實力說了算,來自南方革命勢力的黎元洪想在北洋政府執政,始終還是離不開北洋嫡系這些手握重兵的悍將們給予支持。


5月23日,黎元洪理直氣壯的下達免除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命令。當晚,段祺瑞又一次回到了天津,此次被免職雖顯得頗有些灰頭土臉,但他已經謀劃著再一次的復出。


然而,讓黎元洪始料未及的是他先後幾次請北洋的總軍師徐世昌擔任國務總理並盛情邀請「北洋三傑」的大哥王士珍組閣,但派系觀念強烈的北洋嫡系大佬們都不願得罪段祺瑞不肯答應出山。


最後,黎元洪只得找到了駐守徐州自稱「督軍團大盟主」手握兵權的張勳,請他進京調停,張勳也欣然接受。這一下猶如抓住救命稻草的黎元洪派專車前往徐州迎接,殊不知請來的卻是心懷鬼胎、狼子野心的一幫準備開歷史倒車的賊臣逆子……

2017.11.10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府院之爭(下)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兩蔣」秘聞(四):1949兩蔣撤離大陸
中原大戰(上)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