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法三十六計,遠交近攻的運用

兵法三十六計,遠交近攻的運用

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隨著周室的衰微,便揭開了列國爭雄的序幕。鄭莊公當時特別活躍,儼然成了春秋初期的霸主。這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後世史學家認為,鄭莊公成功地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也是原因之一。

《戰國策·秦策》載,范睢向秦王獻計時曾說過這樣的話:「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也。""這大概是關於「遠交近攻」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但在此之前二百年的鄭莊公的爭霸生涯中,特別是他聯合齊、魯夾擊宋、衛的史實中,已經運用了這種策略,可以說是遠交近攻的發端吧!

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國。衛桓公因收容叔段的兒子公孫滑並為其攻取鄭國的廩延而與鄭國的矛盾日趨尖銳,鄭國由於收容宋公子馮而與宋國結下了疙瘩。這樣,鄭國隨時都有遭到宋,衛夾擊的危險,鄭莊公不得不考慮如同對付宋、衛的威脅。

公元前721年,鄭莊公以王臣卿士的身份率領王室軍隊及就國軍隊(當時虢公和鄭莊公同為周王卿士)攻衛,還以周王名義請邾國出兵相助,邾國又聯絡了魯國的公子豫一同參戰。戰後,鄭與邾、魯在翼(今山東費縣西南)地結盟。不久,又與齊國結盟於石門(今山東長清縣西)。這樣,鄭國便在外交上處於有利地位。

但是,宋、衛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頻繁地進行著外交活動。公元前79年,殺死其同父(衛庄公)異母兄弟(衛公)而自立為君的州吁,為了求得諸侯的承認和穩定國內的民心,向宋殤公提出聯合攻打鄭國以除掉他的政敵公子馮,宋殤公當然不會反對。當時,衛國與陳、蔡兩國關係很好,於是衛、宋、陳、蔡等國便在這年夏天聯合伐鄭,舉行了「東門之役」,把鄭城的東門圍了五天。秋天,宋、衛、陳、蔡四國再次攻鄭,魯國的公子也帶兵前來助戰。這一情況表明,鄭國與魯國的友好關係尚不鞏固,魯國還存在著親宋力量。為了孤立宋、衛,必須在魯國身上多化點力量。邾國為鄭國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公元前717年,宋國奪取了邾國的土地,邾國請求鄭國幫助他們雪恥。於是,鄭莊公便調動王師伐宋。宋國向魯國求援,魯隱公原想幫助,但由於宋國使者的愚蠢,話講得不得當,惹怒了魯隱公,魯隱公拒絕了宋國的請求。鄭國抓住這個時機,向魯國發動了外交攻勢。《左傳·隱公六年》記載:「春,鄭人來渝平」,鄭國派人到魯國再修新好;隱公八年,「鄭伯使宛來歸材」,鄭莊公派大夫宛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泰山腳下的訪枋交歸魯國的事宜。這些活動,都是旨在加強與魯國的關係。

在鄭國與魯國關係得到改善的時候,齊國出面調停鄭國與宋國的關係,欲使他們言和。鄭莊公與宋國的矛盾原本是不可調和的,但卻機動靈活地表示尊重齊國的意願,答應於公元前715年與宋、衛結瓦屋之盟,以便進一步贏得齊國的好感。

「遠交」齊、魯的目的已經實現,「近攻」宋、衛的問題便提到了日程。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公沒有朝見周天子為口實(其實當時許多諸侯都不去朝見),向諸侯下達周王的命令,要求合兵對宋國進行討伐。不久,鄭與齊、魯兩個大國在老桃開會,具體商討伐宋事宜。伐宋之役開始後,魯軍很快便在菅(今山東單縣北)地打敗宋軍;鄭軍、齊軍也相繼佔領了宋國的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防(今山東金鄉縣西南)兩邑。

正當鄭、魯、齊三國合力攻宋之時,宋、衛軍隊乘虛攻入鄭國。這一手在戰略上講本來是很高明的,但他們卻沒有發展在鄭國的勝利,而錯誤地讓蔡國跟他們去進攻戴國。鄭莊公把佔領的郜、防二邑歸齊魯所有,自己率兵返回,在戴國全殲了戴、宋、衛三國軍隊。接著滅郕、滅許,並再次伐宋,宋軍大敗,衛國被迫與鄭求和。鄭莊公雖未被周天子命為諸侯之長,但卻以霸主自居起來。

鄭莊公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在某種意義上說,「伐交」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階段,鄭國在外交上相當靈活機智,宋國卻顯得被動獃滯,這就難怪楚人在評論這兩國的特點時有「鄭昭宋聾」之說了。

軍事鬥爭和外交鬥爭是相互促進的。外交鬥爭可以為軍事鬥爭掃清道路,軍事鬥爭可以促進外交鬥爭的開展。鄭莊公聯合齊、魯的遠交,使宋、衛失去了同盟而陷於孤立,形成天下共討之的局面,最終使宋,衛屈服。從鄭莊公敗宋降衛的事例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要想在軍事上有效地打擊敵人,必須巧妙地開展外交鬥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最悲哀的兩個典故,一個斷送了國家軍事,一個斷送了國家
他用地道戰立下奇功,論功行賞時,卻白白搭上性命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