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這麼堵這麼霾,當初怎麼就成首都了!

北京這麼堵這麼霾,當初怎麼就成首都了!

小編:「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似乎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事,但作為一個國家重心城市的首都,選擇在北京的原因是什麼呢?定都前又有著什麼樣的考慮?這恐怕要從千年前說起了......

薊城、燕京、幽州、京師、北平... ...

數百年的滄桑雲動,裹挾著這些名字一同匯入了茫茫歷史長河。

戰國燕國之薊城,遼國陪都之燕京,金國之中都,蒙元之大都,明清之北京,泱泱都城,歷經了多少風起雲湧,幾番朝代變換,而今依舊恢弘屹立。

回溯歷史,立足當下,看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都,如何能成為今日中國的首都

地理環境是建都基礎

首都,又稱為國都,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國家的重心城市。

北京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城市,早在西周武王的時代就有諸侯國薊國和燕國先後將都城定在這裡。

北宋時期的文史學家范鎮在《幽州賦》中形容此地:左邊被滄海環繞,右邊倚靠太行山,北面臨居庸關,南面接黃河和濟水,地形險要,物產豐足,可稱為天府之國。

△北京小平原三面環山,猶如一個半封閉的「海灣」,人們便又稱它為「北京灣」。

△北京水系豐富,約有大小河流80多條。

古代中國極其重視農業生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水資源,是一個城市能夠發展起來的最基礎因素

地形險要,水系豐富,這些就足以使北京成為首都嗎?

這足以使他成為一處北方重地,自秦統一中國以後也一直如此。但要考慮定都,北京就過於靠近北方草原,直面邊境侵略危險古代中國本就難以持續的擁有如今內蒙古和東北三省範圍的土地,一旦失去這些土地作為屏障,北京就會完全暴露而出,試想誰會把首都定在如此危險的地方。

並且此地一直飽受風沙天氣的影響,明朝末年的陳正龍在家信中寫到「狂風尤甚,徹旦及申,飛瓦拔樹,人馬迎風者,皆不能前,且幾有吹而倒者」,在這裡經常能嘗到黃土彌天、「飛沙澀齒牙,霧眼揮酸淚」的滋味。

再來說西安和洛陽這些封建社會前期的「老牌國都」,周、秦、漢、唐等朝代定都,所考慮的因素或是佔盡地形氣候的優勢,或能依靠舊貴族的力量夯實統治基礎,或依託於物阜民豐經濟雄厚之地。

反觀這時的北京地處偏北,沒有堅實的政治基礎,經濟又不如關中地區和江南富足,運輸資源又成本巨大。古代北京處於國家的邊緣地帶,對內安民難以輻射到全國,對外禦敵又將直面侵略危險,將他作為中原國家重心的都城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政治中心向北轉移

五代以後北方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並且一再進入到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強悍的少數民族將中原封建政權擠至南方一隅,導致了北方的軍事力量逐漸強於南方,而江南地區財富日益的積累又造成了南北經濟上的巨大差異。

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南北經濟上的不平衡,這就需要儘快將政治中心向北轉移。

此時政治勢力的對抗早已由東西對抗的局勢變為了南北對抗,作為都城或陪都的北京對於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和清來說,進能揮軍南下,控制南方,完成天下一統的夢想,退可重回舊地,回到老家重整旗鼓,加上對再向南氣候的不適應,定都在南北交接處就顯得再適合不過了。

△金,南宋時期全圖(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金中都(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到了元代,終於將政治中心完全轉移到了北方。

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後,先將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的元上都作為都城,但是考慮到上都位置偏北,對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在1267年決定遷都至燕京地區,後改稱大都,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城。

其城址位於今天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元世祖忽必烈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範圍對比

由此可見,北京是在特殊的歷史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新興都城,是南北民族與文化融合下的結果,成為了連接兩種文明的紐帶。

關隘的重要性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或軍事重心的轉移而變化的。自從元代後,北京的政治地位超過全國其它任何城市。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設在燕雲十六州地區

這裡是朱棣做燕王時的勢力根據地,在對北方元朝殘部的打擊中,比起南京更能充分調動軍事力量,發揮天子戍邊的調動積極性,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對守衛北疆和開拓土地有極重要的意義。

△明成祖朱棣 △明朝行政區劃與疆域圖

河海帶來的經濟發展

元朝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將京杭之間的河道改為直線,直通北京,不用再繞道洛陽。這樣一來大大縮短了航線,便於南糧北調,緩解了北京資源較南方不足的弊端,更有利於鞏固對南方的統治。

與此同時,元代海運發達,天津成為了連接北京與海路的樞紐,資源、貿易,通過大海源源不斷的流向北京。

△隋朝、元朝大運河航線對比△元朝大運河和海上航線

明清時大運河全線通航,通過這條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和海上航路將江南之地富足的資源源源不斷的運往北京,平衡了南北經濟的發展

成為連接文明的樞紐

不但如此,北京據守華北門戶,這個地方是向北通往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這四個峽谷口的必經之路,處大道分途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因此是一處極為重要的政治與軍事要地。

△北京據守通往華北平原的四個關口

隨著版圖的擴大,內蒙和東北地區的併入,北京不再位於國家的邊緣,他還成為東北、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與中原四大板塊的連接點,充當了連接東北漁獵文明、蒙古游牧文明和華北農耕文明的樞紐,處在文明交匯聚集的地點,站在這個格局上來說,定都北京顯然是非常正確與必要的。

△清時期全圖(1820年)

豐富的文化建設與遺存

「今日北京城發端於周武王封薊,其故城中心在今之宣武」,六朝古都,悠悠千年歷史,作為離我們年代最近的國都,百姓心中遺留了更多的情感,他所留存下的政治文化氣氛十分濃厚,如今我們仍然可以在這裡見到百餘年前的文化遺存,比如明清帝王家紫禁城、綿延山巒的長城和精巧的皇家園林布局等。

△故宮午門

北平和平解放基礎設施也未遭到大的破壞,有綿延不斷的遺都效應,一如風水學角度所說的「幽燕王氣未滅」。

建國前夕的斟酌

1948年建國前夕有一場關於定都何處的討論,此時已解放的可供選擇的城市其實並不多

隨著經濟重心逐漸向東部沿海轉移,曾經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西安偏向西北不再適合作為首都。

洛陽開封則因歷史上的黃河水患昔日榮光不再。

哈爾濱瀋陽地理位置過於偏北且氣候寒冷。

蔣介石政權定都南京,再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定都北京也顯示了政權的根本對立。

△關中地區在唐後整體趨於乾燥

反觀這時的北京

北京地處險要水資源較豐足。

據守板塊文明的交匯點。

隨著元、明、清三朝的定都,政治中心已完全向北移動。

建都在北京的各個朝代均重視北方經濟的發展。

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在當時的情況下,定都於此能更好的控制住工業核心東北,也更靠近蘇聯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千年古都 未來可期

五六十年代全民植樹,此後異地沙源地和北京本地防治同步進行,大大緩解了風沙危害,一改春日多風多沙的現象。沙塵走了,霧霾又進入了大家的視線,這個城市在環境治理這條路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當年的「密雲縣鐵姑娘造林隊」常年堅持造林(王振民/攝)。1961年3月,北京116中學的學生們來到天壇公園協助栽樹(馮文岡/攝)

過往與今時共同造就了北京首都的地位與形象,反過來首都的地位也不斷為這個古老的城市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在這裡觸得到歷史,看得見未來。

不同民族、國家,那些輝煌燦爛的文明在這個包容的國際化城市中交織、生根、生長,緩緩流動在北京脈搏中的不止恆河沙數千古風流,更是孕育你我馳而不息的華夏源流和新時代新中國奔騰不止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王玲:《略論北京「首都圈」的形成與作用》,《北京社會科學》 1986年第1期,第108-113頁。

曹子西:《北京歷史演變的軌跡和特徵》,《北京社會科學》 1987年第4期,第4-14頁。

李淑蘭:《地理環境與北京歷史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年第4期,第9-15頁。

你覺得還有哪些原因

讓北京成為了中國的首都呢?

歡迎大家留言或轉發

給不容易的小編加個雞腿吧

(T▽T)

帶你發現中國之美

下期預告:成都市連續六年蟬聯 「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榜單第一名。人們津津樂道於成都的生活方式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火鍋、麻將、美景彷彿是成都人生活的全部,成都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下周三晚6點準時見。

哪個可能會成為你下一個旅行目的地呢?

黃山:偶遇一場古徽州的煙雨

雲南:彩雲之南古城雪山,賞風花雪月

蘇杭:人間天堂風情萬般,能不憶江南

西安:穿梭千年躍馬霓裳,重回盛世漢唐

台灣:阿里山日月潭,絕不能忘的鳳梨酥

新疆:壯美戈壁風貌,重走古絲綢之路

......

留言告訴我們你心中的目的地,小編會從中挑選出下下期的內容哦( ? ?ω??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行札記 的精彩文章:

TAG:雁行札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