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把油紙傘背後原來的故事

一把油紙傘背後原來的故事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首詩是20世紀中國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自此,油紙傘、丁香、雨巷便成了煙雨江南的特定符號,油紙傘也被賦予了復古、懷舊又神秘的特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油紙傘本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因傘面是用塗過桐油的紙張做成,故而有這樣的名字。

直到1868年Fox Umbrella使用現代材料製造出鋼架傘,讓雨傘有了更大的實用價值,也實現了相對大量的民用生產,至今世界各地製造的各式雨傘,絕大多數都沿用Fox的設計。

到上世紀,鋼架傘傳入中國後,因其價格低廉又方便攜帶,逐漸代替油紙傘成為現代中國人日常使用的雨傘。而手工削竹繪製的油紙傘,用的人則越來越少,退為生活中起裝飾作用的藝術品。

瀘州分水油紙傘工藝歷史久遠,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油紙傘的前世今生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而追究起源卻眾說紛紜。大眾比較認可的,是與魯班有關。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被奉為中國木匠師傅的祖師爺。相傳,有一次他和妹妹到西湖遊玩,不巧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覺得很掃興。妹妹就對魯班說:「哥哥,我們來比賽,看誰能在天明之前想個辦法,讓我們可以在雨天照樣游西湖。」

魯班覺得這難不倒他,於是找來工具和木料,很快就建好一座亭子。這樣不停地,一個晚上魯班圍著西湖造出了十座亭子,他想自已肯定能贏過妹妹。

天亮了,魯班得意洋洋地對妹妹講述自已的成果,卻只見妹妹手裡拿著一樣東西向上一撐打開,就和他造的亭子頂一樣。魯班很好奇,從妹妹手裡接過來仔細研究起來,原來是用竹子和絲綢做成的,用的時候撐開,不用的時候可以合起來,又輕巧,又漂亮。

魯班心服口服地認輸說:「妹妹,你的『亭子』不僅能擋雨,還能移動。我輸了。」從此,就有了可以讓人擋雨的傘。

後來,紙張出現後,就用更廉價的棉紙代替了昂貴的絲綢。為了防水,人們把桐油刷在棉紙上,形成油紙,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油紙傘。

唐朝,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油紙傘傳到日本、朝鮮,及越南、泰國、寮國等周邊亞洲國家和地區,結合當地的習俗及文化,又有了各自的風格和名稱。比如,日本就將油紙傘稱為「唐傘」,現在依然是舞妓、藝妓的標誌性配飾,和茶道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

瀘州油紙傘

曾幾何時,油紙傘做為一種中國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全國各地都有生產製作,油傘作坊就和裁縫鋪一樣尋常可見,至上世紀70年代,普通城市家庭都還能見到使用油紙傘。而80年代後,受現代工藝的衝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尼龍布傘逐漸取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油紙傘。

傳統的手工油紙傘工藝繁雜講究,製作費時費力,市場也漸漸萎縮,從業人員越來越少。如今,國內也僅有幾個地方還在生產油紙傘,四川瀘州分水嶺鎮就是其中之一。

瀘州市位於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度帶,雨水充足,竹林資源豐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紙傘生產製作歷史。

在上世紀40年代,瀘州境內還有大小油紙傘生產廠家100多家,從業人員上萬人。至90年代,就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在進行生產。

近10年,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人們逐漸認識到油紙傘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喜歡油紙傘的人們逐漸增多,瀘州油紙傘開始走向復甦。

瀘州油紙傘主要以「大紅傘」為主,傘骨選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韌性大、彈力強,並經防霉、防蛀等工序處理;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製手工棉紙,傘面手工精繪花鳥、人物、山水、風景等彩圖,傘面刷的是綠色環保的特製熟桐油,這樣製作的桐油傘不論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反覆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經久耐用,而且還有極強的紫外線過濾功能,生態環保。

傳統的油紙傘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包括弧竹,即選竹子;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後製成骨架;上傘面,是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晒;繪花,是在傘面繪上圖案;上油,在傘面刷上熟桐油;最後用五色細線穿插在傘骨之間,再裝上手柄,一把油紙傘就算完成。

這樣製作的油紙傘,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需要半個月,還要看天氣的情況。太陽太大或陰雨綿綿都不行,會影響到傘骨的成型和紙面的平整。

糊紙是一項技術活,一般由有經驗的老師傅來完成。

瀘州油紙傘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當數「滿穿傘」,即傘內部的傘架上穿滿五色絲線。這種穿線工藝極為複雜,需手工穿2500多針,目前瀘州本地掌握這一穿線工藝的師傅也很少。

滿穿傘在古代是專為宮廷使用的貢傘,這些彩色絲線交錯中有規律地組成,似一朵盛開的牡丹,極具觀賞性,堪稱「傘中絕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的民間工藝特色。

2008年,瀘州油紙傘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產品遠銷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油紙傘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油紙傘也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符號和道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男女主人公許仙與白娘子,因一把油紙傘而相識,引發出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

因而在文人的筆下,油紙傘總免不了與愛情相關。江南的綿綿細雨,長街曲巷,粉牆黛瓦,青石板路上打著油紙傘或踽踽獨行,或並肩漫步的青年男女……構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畫卷。油紙傘被定格成極具辨識度的中國符號。

油紙與「有子」音近,繁體「傘」字由多個「人」字組成,也有多子多福的意思,而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代表了美滿圓滿的意思。因此,在民間,結婚時女方的陪嫁中就會有一把油紙傘,代表了未來的婚姻生活圓滿幸福。這一習俗,現今在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廣被採用。

另外,油紙傘還代表了浪漫、堅貞的愛情,是一種訂婚的信物。在瑤族地區,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傳統風俗去女方家提親。在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男方代表要攜帶一把紅油紙傘去女方家,將傘放在堂屋神龕上。

如果女方願意嫁給他,就會親自取下傘,並將以各色花布和絲線紮好的12個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紙傘的傘骨上,傘收攏後,傘的邊緣會現出一寸多長的彩須。男方代表將系有彩須的油紙傘帶回男方家,作為定情的信物,表示訂親成功並長期保存。之後如果雙方離婚,男方還需將彩色絲線布球退還女方。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習俗,學子們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時,會在包袱里放一把紅油紙傘,稱為「包袱傘」——「保福傘」,這樣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

因為在民間意識中,紅色和桐油可以消災辟邪保平安。現在在潮汕一帶還有人在家裡的牆角和房梁懸掛油紙傘用來鎮宅。

祭祀是中國傳統禮儀中最重要的儀式,很多地方都有用油紙傘祭祀祖輩先靈的習俗。這一習俗來源於中國古代帝王出行都會打著黃蓋傘,表示至尊無上。用油紙傘祭祀祖輩先靈,也是希望其在陰間地位顯赫,不受苦受難,可早日投胎轉世。

代表喜慶的紅色油紙傘,雖然已經不再是人們擋雨的工具,但卻沒有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依然會在一些特定場合如做壽、結婚、生子、喬遷、高升等,保持送紅色油紙傘的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關於插花,簡單隨性就好
「退居二線」 的傳統武術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