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我們彼此攙扶著

《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我們彼此攙扶著

一百年前的今天,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首發於《新青年》,這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開山之作。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想必拿到這期《新青年》的讀者該是感到陌生的。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小說,用現代白話文寫就,也是第一次見到「魯迅」這個名字。

《狂人日記》全文約4700字。其中24處提到「吃人」,5處提到「吃我」。

古來時常吃人。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整整一百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社會大危機、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活躍,也空前混亂的時代。每一個人關心時事,喜歡思考的人,都充滿了焦慮,困惑和迷茫。

我們會多少有點空洞地喊著「富強民主自由……」來撫慰人心,用八榮八恥來勸人「從真心改起」,電影宣傳里要營造一股娛樂和諧的畫面,畢竟新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大家都向善豈不更好。

可誰知道新社會也是有吃人的這種人的,並且也能容得下的,他們可以動用某種力量製造404。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魯迅曾講述過一個萬難破毀的鐵屋子的寓言:「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這寓言用來解釋《狂人日記》,卻是另一種形態:狂人大嚷起來,但沒有驚醒熟睡的人們,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個瘋子,而狂人最終也發現自己原來是瘋子,所以也復歸於熟睡的人們。

「從昏睡入死滅」,一切照常,「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更沒有驚恐萬狀與死前的顫懍。毀滅將在無言中在沉默中進行,而不再有狂人的呼喊。

▲位於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的補樹書屋,魯迅創作《狂人日記》、《孔乙己》、《葯》等作品的地方。衚衕出口即是有名的菜市口——清代殺人的地方。

當今中國是一個頗為奇異的社會:有的人陷入盲目的樂觀;更多的人,則充滿焦慮、不安,一些人中間,還瀰漫著絕望、虛無的情緒。

中國的希望在哪裡?魯迅的回答是:「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希望在我們自己手裡,在真實地生活、努力在中國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和知識分子手裡,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第一線的中小學裡,「真正的教師」憑著自己的教育良知和理想,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教育變革」。

在大學生的志願者組織里,「新一代的青年理想主義者」衝破種種壓力,集合起來,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底層,改變自己的存在,也努力為弱勢群體服務。

儘管這些「筋骨和脊樑」也如魯迅所說,「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

儘管在當下,這些「筋骨與脊樑」的努力,不可能對中國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更不用說根本改變教育和社會的面貌。

我們只能「幫一個算一個」。

我們存在著,我們努力著,我們彼此攙扶著,這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報 的精彩文章:

TAG: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