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70期 文/無常奉天玉)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有兩大仇恨,是人們無法忍受的,兩人之間有了其中一種恩怨,便不共戴天,即殺父之仇和奪妻之恨。不過一種仇恨,比這兩件事,更加讓人無法忍住,那就是祖墳被挖。然而,有一種人,專門做這一勾當,讓人恨的牙根痒痒,卻無可奈何,那就盜墓賊。這類人葷素不忌,不管墓主人生前是什麼人,是罪大惡極,還是德高望重,他們為了財物,都會忍不住下手。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很多三國人物的陵墓,都沒有逃脫他們的毒手。例如黃忠墓出土的時候,僅餘一把劍、一塊玉;袁紹墓在近代,三度被打開,相關部門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增補盜洞,等等。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便是蜀相諸葛亮。諸葛亮之墓,在定軍山下,周長60米,高約6米,陵園中有一片古柏,非常清幽。據記載,他的墓自古以來,從未被盜,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諸葛亮一直被神化的緣故,人們想像了很多理由,例如他的妻子黃月英,死後化作了一棵黃果樹,守護在了他的墳頭;例如他的陵墓中,含有機關,可以讓盜墓賊有來無回,等等。其實這些說法毫無依據,僅是傳說而已。諸葛亮的陵墓,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沒有被盜墓賊光顧,與他臨終前的兩條命令有關。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一、因山為墳,冢足容棺,不起墳壟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諸葛亮在臨終的時候,曾交待道,自己去世之後,要依山建墳,墓穴不要太大,能夠放開棺槨就可以了。另外不要起封土,設立墳頭,更不要樹立墓碑。《三國志》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水經注》則記載道:「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也就是說,諸葛亮選擇的是密葬,他的葬身之地,早已無跡可尋了,試想,連地方都找不到,盜墓賊又如何下手呢?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問,那漢中勉縣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專門為他造的衣冠冢罷了。其中莫說沒有諸葛亮的屍體或陪葬品,甚至可能連與他相關的物件都沒有,盜墓賊怎麼可能白費功夫呢?所以諸葛亮下令密葬,是避免他的陵墓被盜的原因之一。

二、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當然了,如果諸葛亮去世之後,陪葬有大量的珍玩,那麼即使他選擇密葬,也不一定能夠取得什麼效果,但是與此同時,他還下達了另外一條命令,那就是簡葬。他的臨終的時候,明確的交待,自己去世之後,收斂屍體時,用平時穿的衣服即可,而且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當然了,以諸葛亮節儉的本性,他也不可能有陪葬品。《三國志·諸葛亮傳》曰:「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意思是說,諸葛亮早就曾向劉禪上表,說諸葛家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足夠自己的妻兒衣食無憂。至於他自己,出征在外,衣食住行,都要靠官府供給。他不會置辦家產,增加家財,等他死的時候,家裡家外都不會有餘財。結果到了他去世之後,果如他自己所言。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何為兩袖清風。試想,一個沒有任何陪葬品的陵墓,盜墓賊會費盡心力,去尋找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諸葛亮死前留下兩條遺令,一千八百年來,武侯墓從來無人敢盜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的墓,之所以一千八百年來,從未被盜,並非因為其妻黃月英的守護,也不是因為其墓中機關重重。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生前留下了密葬和簡葬的命令,其墓中沒有任何值得盜墓賊眼紅的物品,而且無跡可尋。他的這一做法,後來還受到了其老對手司馬懿的效仿,《晉書》記載,司馬懿臨終前留下遺命道:「於首陽山為土葬,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水經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