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代科技史話】泉州古代醫藥科技(三)——西醫的傳入
原標題:【泉州古代科技史話】泉州古代醫藥科技(三)——西醫的傳入
據府、縣誌載,
宋元時期,
吳夲等一批著名民間醫師到泉州城鄉各地行醫。
泉州古代醫學技術
泉州古代醫學技術據史志記載,並參照黃樂德先生研究成果得知:秦漢時代,中醫藥及其應用技術,隨晉人仕族南遷及大批道士入泉,而傳入泉州地面。
宋嘉定三年(1210年),晉江、安溪等縣首設醫藥「和劑局」,並置名醫及助手1-2名元代,泉州設「惠民藥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為醫學。明洪武七年(1374年),晉江縣設立存恤院,以收容「癩者」為主,是泉州地區最早有記載的收容隔離機構。
明代,泉州李暘應用三因學說,治療婦科疾病;安溪名醫吳德初精通痘科,著有《手書醫傳》。清宣統二年(1910年),泉州惠世醫院首先施用鼠疫疫苗。清初,晉江名醫張延揚善治婦科}病,並著有《婦人科雜症醫方》。清末至民國初,泉州設立洪春山女科、爐青堂女科。
清光緒七年(1881年)英籍醫生顏大辟在泉州城區新花山開設西醫診所,首次應用西方醫學技術診治疾病。該診所1882年遷市區連理巷,並改擴建為惠世醫院,開設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診療及婦科診療、小兒科門診(清光緒二十八年)。
惠世醫院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開始應用顯微鏡進行血、尿、痰、大便等方面的常規檢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立化驗室。隨著西醫的傳入,護理技術也隨之引入惠世醫院。
泉州古代藥學科學技術
宋嘉祐六年(1061年),泉州藥物「泉州金櫻子」「泉州南藤」「泉州牡蠣」「泉州甲香」「泉州橄欖」載入泉州人蘇頌主編的《本草圖經》。
《泉州府志》載,泉州地區有藥物116種及139種(「物產卷」)。宋嘉定三年(1210年),安溪首設「和劑局」,設名醫、助手各一名,負責診病及配藥。南宋,南安蓮花台寺住持凈業創製蓮花峰茶丸。明代,開元寺秋水祖師創製秋水軒百草神粬。
明末,張定邊創靈源茶餅。清代,吳亦飛創范志神粬,永春李元和創製養脾散,郭信春創製春生堂藥酒。
文/摘自《泉州古代科技史話》|圖/網路


TAG:人文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