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教學思考丨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教學思考丨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原標題:教學思考丨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40頁第八課《金與南宋的對峙》的問題思考「岳飛的抗金事迹,數百年來一直被民眾傳頌,人們將他視為民族英雄。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尊崇和懷念岳飛。」這個思考題又引起許多歷史教師的質疑: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不少非議。其實課本敘述很明確,「視為」,不是肯定,只是認為或看作是,結果有不少人還是混餚了視聽,出現了錯誤歷史認識。本文就此做一簡單辨析:

世界圖書日



一、民族英雄的定義


關於民族英雄,百度詞條這樣敘述:民族英雄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分狹義的與廣義的兩種類型,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解釋為狹義的民族英雄。

狹義民族英雄是一個民族在 「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壓迫的鬥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鬥爭中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人」。以上定義適合於任何民族,並且不受地域和歷史時間限制,也不受成功失敗、人物大小條件限制。中國著名民族英雄有衛青、岳飛、文天祥、于謙、戚繼光、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王銘章、張自忠等等。


廣義民族英雄的定義是:在和平、變革時期,為本民族的發展繁榮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從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不閃爍著民族英雄的光輝。


又比如一項發明,使本民族受益,或為本民族爭光;一項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學說,以及為本民族爭光的行為者,都可以稱為民族英雄。如當代中國的民族英雄錢學森、鄧稼先等。


查閱詞典民族這個詞有如下的意思:


1、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級的各種人的共同體;

2、特指具有同種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的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的共同體;


民族英雄:捍衛本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利益,在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中表現無比英勇的人。


二、「民族英雄」一詞的歷史淵源


先秦歷史文獻中沒有「民族」這個辭彙。先秦時代所謂的「族」,多指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部族、宗族。《左傳》中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後、晚清之前的歷史文獻中,「民族」一詞仍極少出現,即便偶有特例,也與近代「民族」概念毫無關係,如《永樂大典鬼谷分定經》里說:「貴人皆仰,民族皆歡」,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詞被大量使用,始於20世紀初。金觀濤教授利用其容量達一億兩千萬字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1830-1930)」,對這段時期「民族」一詞的使用頻率進行了搜索統計,結果顯示:「該詞在19世紀文獻中極少使用,……到1900年後才開始出現井噴之勢」——這場「井噴」,其實是梁啟超等人掀起「史界革命」的結果。「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將傳統中國打造成新的西方式的「民族主義中國」,正如梁啟超所言:「今日吾中國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而要「民族建國」,就必須通過新的歷史教育,在國民心中植下「民族主義」意識:「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梁氏的倡議得到了大批學者和知識分子的響應,尤以有留日背景的革命黨人最為積極——這也在情理之中,梁氏的「民族」、「民族主義」概念,本就直接舶自日本學者。


三、「崖山之後已無華夏,明亡之後再無中華」


唐風漢韻存東瀛,甲申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後,乃有民國。民國之後,再無中華。

——孫中山


前兩句是從日韓的文章推論出來的語句,最後一句是國父孫中山說的。 宋亡的崖山之戰,數十萬百姓及社會精英跳海自盡,與國同亡。屍體覆蓋了整個海面,當時日本人都悲痛不已,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感到由衷的敬意。直至今天日本把中國的歷史分為兩段,崖山之前被日本成為「上國」中華,而崖山之後日本不再承認中華這個國家了,而改稱支那。


日本說他們是漢唐文化的遺風,韓國人說自己才是明朝漢文化的延續,而台灣稱看50年前的中國去上海,看五千年的中國來台灣。這些都是一些荒唐的無稽論調,日本利用這些論調對中國進行思想上的近代入侵;而韓國人利用這些論調侵佔中華優秀文明;台灣的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更是利用這些有利想分裂中華,這是每一炎黃子孫都不可恕的罪行。


四、大民族史觀下的中華文明


楊義在 《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中從民族問題的角度闡述了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的文明,從原始文明到現代文明,絕對不是漢族一個民族自己封閉起來發展成這個樣子,幾千年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游牧文明和農業文明之間的碰撞和融合。像鮮卑,從東漢後期直到隋代,其中200年間稱雄於北方。但後來逐漸漢化了,隋唐兩代帝王,楊家和李家,實際都是鮮卑化了的漢人,他們的母系,幾乎都是漢化了的鮮卑人,你看《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大概有十一姓二十多個宰相是鮮卑或其他少數民族的。隋唐文明是中國文明的一個很輝煌的時期,實際上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在融合的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


民族與文化的問題,在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陳寅恪在研究《北史》和隋唐史時說過一句話,叫文化重於種族。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通則。就是說在種族鬥爭中,文化可以把你涵蓋起來,中華文明為什麼幾千年不斷,我們過去一般都講儒家文明這種超穩定的結構,儒家文化,或者說儒道釋互補的這種文化,在文化核心中帶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這只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大量的民間文化、邊疆文化,互相融合,互相衝突,又重新整合的這麼一種過程,源源不斷地給固有文化一種新的氣息,一種新的素質,一種在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上的整合,這個文明就「與時俱進」了。


把56個民族的文學現象,放在一幅巨大的中國文學地圖中重繪,才能全面而真實地還原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奪目光彩,才能全面而真實地還原出中華民族元氣淋漓的創造能力。中原文明帶有凝聚力、輻射力,但是由於長期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性,它就越來越嚴密,在嚴密的過程中,模式化,僵化,影響了自己的發展。邊地文明往往帶有原始性,同時又是幾個文明板塊之間交叉的地方,幾個文明的結合部,所以它的文明帶有原始性,帶有流動性,帶有吸收外來的開放性,不斷地給中原文明輸入一種新氣息。這就是複合型的文化結構、功能所帶來的文化動力學的命題。佛教就是通過少數民族進來的,因為在儒家看來,佛教是無君無父、不忠不孝的東西,還有一道「華夷之辨」橫亘在那裡,要直接對話,就很容易產生碰撞。通過少數民族作為中介、緩衝的地帶,逐漸在民間流傳,成為時尚之後,它也開始宣傳孝子啊這類不違反儒家的東西了,有了一個相互改造和調適的過程。


世界圖書日



五、結論


中華文明是一個多元化的文明,既有漢族創造的農耕文明,還有少數民族創造的漁牧文明;這些不同形態的文明,是在不斷碰撞、融匯中壯大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這種文明融合的真實寫照。中華民族的歷史觀應該是發展的、前進的,而不應該是靜止的、特定的。民族英雄是在以往英雄人物中湧現出來的一部分特殊群體,而不是以往所有英雄都是民族英雄。立足當今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作為教育者更應該慎思慎行,全面思考「民族英雄」這個問題,維護民族大團結,摒棄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行。不能將中華民族內部的兄弟矛盾轉變為敵我矛盾。岳飛是近代為實現舊民族主義革命任務,樹立起來的狹義民族英雄,這一論調是不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格局的,我們應該理性思考這一問題。


本文參考了網路文章:


岳飛不是「民族英雄」、


再論岳飛絕不是「民族英雄」、


三論岳飛絕不是「民族英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優質課件丨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