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80萬清軍對2萬英軍,為何每每陷入「以少打多」的困境?

鴉片戰爭80萬清軍對2萬英軍,為何每每陷入「以少打多」的困境?

原標題:鴉片戰爭80萬清軍對2萬英軍,為何每每陷入「以少打多」的困境?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永遠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關於這場戰爭的失敗,史學家們做出了各種解釋,結論無非四個字:敵強我弱。


可是,清軍再弱,那也是號稱「百萬之師」的一支武裝啊!而在鴉片戰爭中,英國派往中國的遠征軍最初只有7000人,後期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接近兩萬人。


以百萬對兩萬,那至少從兵力上說,豈不佔盡了優勢?


然而事實是,在雙方的一次次交鋒中,清軍在人數上往往並不佔優,很多情況下甚至處於很大的劣勢。怪了,為什麼會這樣?


讓我們來看看清朝所謂的「百萬之師」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史料記載,清朝總兵力約80萬,其中八旗20萬,綠營60萬。人數雖然不少,可是分布於全國各地,相當分散。鴉片戰爭中,道光帝派侄兒奕山挂帥抗英,調兵1.7萬,按說數量不算多,但就這萬把人還得從七省分調。


那該問問兵部的同志了:兵力集中點不好嗎?幹嗎搞那麼分散呢?



這裡頭就大有文章了。因為清軍不僅僅是打仗的,人家還兼著警察的活兒呢!防著老百姓造反,這才是清政府關心的頭等大事。管理4億老百姓,配80萬警察。多乎哉?不多也!


警察同志都很忙,能抽出去打仗的,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比例。道光帝從各省抽,各省從各標營抽,各標營又從各哨卡抽,通常這裡抽幾名,那裡抽幾名,這是真正的烏合之眾!

英軍船速很快,幾千人打完這裡,又可以去打那裡,使用效率較高。清軍就不行了,幾千裏海岸線,處處設防。哪裡戰事吃緊了,就從別的地方「擠」出人來。


再加上國內交通系統不發達,調兵的速度極慢。經常是好不容易調來的兵趕到目的地,仗都打完了。本來穿短袖來的,改穿棉襖了。


明明有人,可是缺乏有效組織,每次作戰兵力上可不就得吃虧?看來鴉片戰爭中的慘敗,根子還是在制度上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好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背水一戰不過一拚命的打法?韓信都要笑死了!

TAG:三好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