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葯膳也分食療與葯療,吃錯了不養生反傷身

葯膳也分食療與葯療,吃錯了不養生反傷身

「遠古時期很多藥物源自食物,實踐發展中古人

區分食物和藥物主要基於其主要功能不同,食物須安全並提供人體的營養,藥物則主要用於治療疾病。有時兩者的界限不太清晰,一些食品也具有治療、養生的作用。

對於有些食物來說,它們和藥物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這便是「葯食同源」的理念。

「葯食同源」發展到今天,更加規範。對「葯食兩用」物品的推出和管理,反映了「葯食兩用」物品既是食品但又不同於普通食品的特徵,其安全性和用法尤為重要。為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先後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可用於保健食品名單》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進行規範。在《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包括丁香、刀豆、小茴香、山楂、馬齒莧、烏梅、木瓜等101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

可見,「葯食同源」有官方的依據和規範,持之有故,網上「偽科學」和「騙局」的謠言不攻自破。

雖然「葯食同源」確有依據,但面對種類繁多的葯膳,人們應該如何甄選使用呢?《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內的藥物要合理使用,名單外的藥物入膳應當遵照醫囑。中醫藥膳總體分為食療葯膳和食養葯膳兩大類,前者原則上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配膳,而向社會推薦的葯膳則側重於安全性有保證的後者。

食養和食療並不完全相同,雖然它們都體現在葯食同源的思想中,但食養重在養生保健,食療重在治療疾病。食養並不需要像食療一樣嚴格按照醫師配方進食,也不需要堅持服用多個療程。部分人對葯膳食療的認識存在誤區。時有發生不恰當地服用中藥,盲目追求食療效果,導致健康受損的事件。

食葯同源並不等於葯食同性,更不等於葯食同功,不能拿葯當飯吃。天天吃頓頓吃,是不是絕對安全,這需要認真評估。比如,認為甘草有益,就長期拿來泡茶喝。實際上,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一些藥材經過正規炮製,可把毒副作用去掉或降低,但很多人卻不一定懂得正確的炮製方法。此外,藥材的用量也有講究,超量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這些中藥的特點,盲目食用藥物,將適得其反。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名單,經過了充分檢驗論證,切勿胡亂食用沒有列在清單之內的藥材食材。同時,即使清單之內的藥材食材也要使用對路,這些藥材食材長期食用是否對症、能否達到養生乃至治病的目的,還需要醫生指導。

食養藥物相對來說更加安全。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梨、木瓜、羊肉、生薑等都是常見的食養藥物。在使用這些物品製作葯膳的時候,就更加靈活一些,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使用,進行日常養生。食養葯膳在三因原則的因時、因地兩方面有顯著體現。在因時方面,春夏秋冬分別適合進食什麼樣的食養葯膳,不同的時令有不同的食養方。在因地方面,根據南方、北方等地域差異進行推薦,不同的地區也適宜不同的食養方。

在自行服用食養葯膳時,也要注意食物的「寒熱」區別。古人會根據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來給食物分「寒熱」,夏天成熟的櫻桃是「熱」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鴨子吃各種水生物,所以其肉屬寒性,而羊肉則是溫熱的,但是山羊和綿羊的「屬性」又不同。如果不懂得配伍,『寒溫』亂用,就可能達不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食物可以分出寒、熱、溫、涼,同時,食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可以對應人體的不同器官。食物是有『偏性』的,為了更好地達到養生效果,所以需要搭配。」

人屬於自然的一部分,隨著四季的更替,人的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在進食食養葯膳時,人們可以根據身體需要進行靈活地選擇。但是,在進食前,要對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環境、節氣有一定的了解,雖然食養葯膳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想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養生效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體質,方能事半功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