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雲遊結緣謁聖跡之再度雲遊悼謝祥

雲遊結緣謁聖跡之再度雲遊悼謝祥

離開了李鼎實,劉一明到鳳翔太乙村,拜謁老師龕谷老人墓,撰文述其功德,並立碑以志紀念。做完這些,他又回到南台山。

在南台山,他經不離手、功不離身,還給弟子們指點功法、解疑答問。此時,他總結出這樣一條道理:「道即氣,道即理,有道有理,無道無理,理有常理天性;玄關無定位,煉功無形象。

龍門洞(資料圖)

隨後,劉一明與住持弟子計議維修大事,周全之後,再度下山。他經過鳳翔、隴州(今陝西千陽縣),到了著名的景福山,參訪了王母宮、朝天洞、混元閣、八仙岩和邱祖修身的龍門洞定心峰、全真岩。

站在龍門洞石窟前,劉一明想到,祖師丘處機當年從寶雞磻溪移居此地,寒衣素食,星月七載,天天將那塊磨性石滾下坡又抱上山,直把那頑石滾成光滑的圓球。僅此一舉,需要多麼堅韌的意志,多麼大的魄力!

後來丘祖又以古稀之年,跋涉萬里,到雪山行都,去見元太祖萬吉思汗,建言「止殺」,使萬千生靈免於塗炭,這又該是多麼大智大勇的行為啊!連大清皇帝乾隆都作聯讚揚到:

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

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遠赴大漠,一言止殺(資料圖)

劉一明撫今追昔,為八仙岩、定心峰和全真岩分別題詩道:

八 仙 岩

削壁懸岩石磴殘,猱行鹿走亦心寒。

若非白露蒹葭士,應在荊坡空眼看。

定 心 峰

天生地造定心峰,左右巒頭虎伴龍。

不得邱翁留法眼,幾乎埋沒本來宗。

全 真 岩

是誰削壁寫全真,想是仙人現法身。

怎得翎毛為我借,願將筆勢又粧新。

當然,任何來景福山的人都不會不去看與漢代方士婁景有關的兩個遺迹,即灰落字現處和婁景定日月處。這是因為景福山的名字直接來源於婁景,即婁景福佑之山的意思。劉一明在此作了《嘆類景先生定日月處》

日月如何可定哉,陰陽氣聚結靈胎。

先生指出神仙竅,自是愚人悟不開。

夏天時,劉一明從景福山來到了號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甘肅平涼崆峒山。在崆峒山,他參訪了世稱「九宮八台十二院」的各處道觀,瞻仰了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像和廣成子修行石室。

崆峒山色(資料圖)

崆峒山作為六盤山的支脈,峰巒雄峙,危崖聳立,煙籠霧鎖,水天一色,兼有北方山勢之雄偉和南方景色之秀麗。而真正讓崆峒名揚天下的卻是在《南華真經》(《莊子》)和《史記》中都記載過的那件千古盛事: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親登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齊身之術。

後來秦皇漢武因好神仙效黃帝而登崆峒,大量文人墨客留下的佳句和墨跡更使崆峒山揚名古今中外。在崆峒山,劉一明看到了石刻的宋代游師雄寫的詩

《廣成子洞》:

昔聞廣成子,不為外虜役。

軒轅屈至尊,稽桑請所益。

至今洞猶存,峭壁宛遺迹。

他更欣賞詩仙李白游崆峒時信手寫的氣勢雄壯的詩篇: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

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

離開崆峒,劉一明再一次到寧夏固原縣擊壤村去看望他的方外好友謝祥一家。這一次來謝家,劉一明倍感凄涼。

聽聞謝母楊孺人和摯友謝祥相繼去世(資料圖)

一年前,劉一明正在湖北參訪的時候,就聽聞謝母楊孺人和摯友謝祥相繼去世。劉一明雖是一道門中人,但和謝祥的友誼很深,因而十分悲痛。

每每興隆山重建中有困難的時候,謝祥和他的兄弟們都仗義地施以援手。興隆山的很多大事也都有謝祥的參與,劉一明祖師也常常聽從謝祥恰當而中肯的意見。

當年,謝祥因病久治無效,聞知劉一明的醫術和性命之術,上山求醫。第二年謝祥就將家中事務盡托予兩個不滿20歲的兒子後,在山與劉一明朝夕相處,執俗家弟子之禮,學習內丹強身健體之術,長達十年。

劉一明和謝祥倆人經常飯後沿山階登頂,臨高望遠,或從峽口踱步峽內,然後折返。遇到修觀建廟,募買水旱田等大事,謝祥都以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以幫助,乃至以大慈大善之心傾囊捐資。

拋卻俗家事,入山修行(資料圖)

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可以說,沒有謝祥及其家人的捐助,就不可能有棲雲山壯觀的道觀建築和大量的水旱香火田,也不可能有劉一明西北弘道的偉業。這些從劉一明寫的《謝瑞英傳》、《謝氏善工記》中,便可知曉。這也是劉一明多次讚揚謝祥及其家人的原因了。

據劉一明的文章,因為撒拉族起義致使興隆山重建工程停止時,來山養病的謝祥當即拿出一百三十兩銀子,使得「上下諸工始得完成」;謝祥還獨自捐資興建「均利橋一通、五圖亭一楹、朝陽洞一處」,因而「棲雲古迹雖未全復,望之已有名山景象矣」。

乾隆五十一年重建雷祖殿、斗母殿、王母殿、後山門、馬靈官樓、壽星庵、白雲窩等處時,謝祥知道消息,沒等劉一明開口,從固原家中出發,親率謝祿、謝貞、謝福抵山,一次捐資高達三百三十餘兩白銀。

其人至於終以全始(資料圖)

後來,劉一明見道士增多而各觀無長久養膳之源,準備購買土地。然而,眾善信都彼此觀望、默不作聲,謝祥首先捐銀五十兩買地,這才打破僵局,得到蘭州李某、張某、狄某、王某等的支持,實現了劉一明的心愿,使得興隆山宮觀無後顧之憂。謝祥為興隆山捐銀,累計已達五百餘兩。

對於謝祥和謝家的善舉,劉一明以一種客觀中肯的言辭評價道:「嘗思世間見一善事而即興起作為者困難,其人有作為而有始有終,終以全始者更難!其人至於終以全始,瞻前顧後不使久而廢馳,永遠長新如初者更不易得其人也!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做一次善事容易,做一世善事難,讓善事做得完美而持久就難上加難。劉一明來到固原謝家後,謝祥的兒子謝思孝告訴他,謝祥辭世前讓他一定要繼續為棲雲山捐資做善事。

其功其善,可與棲雲並傳不朽矣(資料圖)

據劉一明記載,謝祥辭世後,「乃郎思孝、思弟每年捐助零星補修之費,十餘年來約有二百餘金」。

嘉慶十二年(1807年),剛建的玉皇行宮被持續月余的秋雨毀壞時,幸好有謝祿、謝思孝及時的捐銀支持才得以保住。嘉慶十八年(1813年),謝思孝獨執百金來山交付劉一明做零星修補之用。劉一明將此錢貸出營利,又勒石以彰謝氏兄弟父子善事。

玉皇殿(資料圖)

劉一明感嘆地評價道:「噫!自明至今一百七十餘年,附近之人小就不能;謝氏居於千里之外而父子相繼,縷續捐助約計八九百金,時而助成大工,終而防後以備不虞,真世間不可多得者!其功其善,可與棲雲並傳不朽矣!

劉一明在《謝氏楊孺人傳》中講道,「如此善人,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所以謝祥可以說是棲雲山興旺的大恩人,其德行可謂感天動地撼日月!當劉一明後來寫了許多著作而無錢付印時,他哀嘆道:「世上錢作馬,嘆吾徹骨寒。」

在西北道業的復興大業中,謝祥等眾善信的錢帛、劉一明的道心、棲雲山的奇景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如此善人,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資料圖)

看看當今世道普天之下多少凡夫俗子「撥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公然宣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再想想謝祥之人數代傾力建山,就會覺得其品行高潔,日月可鑒。

劉一明感其為興隆山建設的巨大貢獻,又見其家人純樸澹然,遂為其子孫傳授了內丹養身術,強身健體養性保命。劉一明篤信: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所以他以一顆感恩的心寫了《挽謝瑞英歌》、《謝瑞英傳》、《謝氏楊孺人傳》、《固原謝氏家譜序》等,高度讚揚了謝祥一家三代人的善行亮節。

在聽到其弟謝祿終日忙於販賣牛羊生意,並用資財娶小妾的行為,劉一明又寫了勸善詞《示謝祿醒心歌》。劉一明在《挽謝瑞英歌》中說到:

……

我憶瑞英明,度量甚寬宏,因物能付物,不收亦不迎。

我憶瑞英仁,恤老又周貧,好善而樂施,不分疏與親。

我憶瑞英清,胸中少俗情,不諂亦不驕,與世無相爭。

在《示謝祿醒心歌》中勸道:

……

銀錢自有銀錢分,莫與銀錢把命償。不如安分多快樂,不如寡慾保身強。

掃去一切閑雜氣,放開海天大肚腸。浮名浮利如雲過,惡言冷語若風揚。

養神卻要少思慮,健脾更須遠膏梁。酒色原是殺人劍,財貨乃系要命鄉。

少睡骨節能強壯,戒欲即可保元陽。不招煩惱身自在,不動無明壽命長。

……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蝴蝶一夢中的生死徹悟
中國最早的醫學實踐者——「巫」指的是什麼?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