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華道學百問 什麼是養生?

中華道學百問 什麼是養生?

養生,即保養、養護之意。養生的目的是通過形體鍛煉、臟腑調理、膳食搭配以及順應四季節令氣候的變化,促使生理、心理的自我調整和平衡,保證身體及生命質量的健康和提高。

道教養生要求練功自然放鬆、心息相依、內外合一,強調「身、心、息」兼調,「精、氣、神」並煉。

若能正確地運用這些養生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煉養者的心理情志狀態,尤其是對七情失控及其引發的體內氣血津液、臟腑、神志失衡的「內傷七情」病症,有非常好的治療作用。

「身、心、息」兼調,「精、氣、神」並煉。(資料圖)

道教養生,無論是吐納行氣治病,還是存思導引治病,其中一個重要愈病的機理就在於通過心理活動的改變來促進病理過程的消失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正如唐代道教養生家司馬承禎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道教養生貴在心寬意和,主張行善積德以長壽。《洞神真經》說:「養生之道,以不損為延命之術,以有補為先。居安慮危,而防未萌。不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不以善小無益而不為。

調和筋脈,有偃仰之方;養正除邪,有吐納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

以清虛去其狂慮,以安閑養其真性。雖少年致損,氣弱體枯;年老得悟,防患補益。以氣補氣,氣自有餘;以神補神,神無不足。氣盛而形乃延長,神住而命自悠久。」

道教養生非常重視對道德的培養與提高,一個沒有道德操守的人,很難心廣體閑,健康長壽。故《抱朴子養生論》強調:善於養生者,要先除去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

六害是指: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不求美味厚脂)、五者除侫妄(斷除邪惡妄念)、六者除沮嫉(剪除嫉妒、虛偽好勝之心,調整好心態)。

道教養生非常重視對道德的培養與提高。(資料圖)

並說:「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西山記》中也指出:「雖知養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則生亦不長;雖知修鍊之方,不知養生之道,則修亦無驗。」同時提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救貧濟苦,慈物利人。孝於親,忠於君,順於上,憫於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閑。凡以方便為心,勿以人我介意。可見,行善積德,對於一個人的心理乃至健康長壽是很重要的。

近代學界將道教傳統養生方法,根據不同的功理功法,將其歸納為四大理論。一,「天人合一」論。認為人體內環境系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系統是統一的。養生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也就是「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二,「形神共養」論。

形,指形體;神,指人的意識活動。形和神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

所以欲養神,必先養形;三、「陰陽協調」論。認為生命現象是由陰陽構成的。養生,就是使陰陽恢復平衡和保持協調;四、「統籌兼顧」論。說明人體各個系統、器官是有機聯繫、相互依存的。

主張促進人體整體的平衡和穩定,「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體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總之,修鍊道教養生方法,無論是飲食養生、形體養生、臟腑養生,還是日常起居等各方面,都應該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以及個人身體狀況、病症病理、地域相異而適時的進行自我改善和調整。

(編輯:景卿)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三月初三真武誕——你不可不知的真武大帝那些事!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才能念念慈悲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