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您好,夏武平——紀念夏武平誕辰100周年

您好,夏武平——紀念夏武平誕辰100周年

編者按:夏武平,生於1918年5月19日,河北省柏鄉人。他是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的第三任所長(1979-1984),主要從事獸類學和生態學研究,是我國獸類學、嚙齒動物生態學和陸地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五月的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寒意未消,立夏時節,更是迎來了一場雨雪。坐落在這裡的「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海北站),作為國家級的野外台站,恰是矗立在嚴寒中的一座溫暖港灣,給來自國內外各地的科研人員,提供庇護和研究平台。

與海北站相距160公里,在青海省西寧市的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簡稱西北高原所)的照壁上,「氂牛精神」62個字赫然在列,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西高所人在這片高原上奮鬥。

62個字

的「氂牛精神」

就在西北高原所的辦公大樓里,《獸類學報》編輯部的工作人員,也在筆耕不輟,緊張而有序地校稿排版,新一期的學報也在陽光下散發著書香。

海北站、西北高原所的「氂牛精神」、《獸類學報》,從科研基地到科研精神再到學術期刊,看似關聯不大,但它們的出現都和一個人物緊密相關,他就是西北高原所原所長、著名獸類學家和動物生態學家、我國獸類生態學和嚙齒動物生態學的主要開創者與奠基人——夏武平。

1985年夏武平在海北站

西北高原所原所長、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原所長王祖望這樣評價夏先生,「能洞悉和把握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培養人才並形成團隊,引領學科發展,開拓新的領域,他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動物所研究員、夏武平先生的首屆碩士研究生蔣志剛說:「夏先生一生孜孜不倦、潛心研究、不計報酬、甘為人梯,為中國獸類學研究、動物生態學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成都生物所所長、西北高原所原所長、海北站原站長趙新全說,夏先生高瞻遠矚,是我國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開拓者和設計師,推動了我國野外生態台站建設和生態系統長期觀測、實驗、模擬研究。動物所研究員、《獸類學報》主編王德華評價夏先生「是我國獸類學界和動物生態學學界,甚或是我國動物學屆的一座豐碑。」 動物所原所長、《獸類學報》原主編張知彬這樣評價「夏先生對國家極其忠誠,對工作極其認真,對人民極其熱愛。夏先生最早是從事魚類學等研究,但由於國家鼠害、鼠疫防控的需要,他毅然決然地服從國家需要,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解決我國當時面臨的農牧業鼠害、鼠疫、出血熱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一個素未謀面的晚輩,不禁好奇: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值得這麼多優秀的學者深深敬仰?於是,我翻閱資料,以期窺之一二,結果發現雖然夏先生不是院士,沒有幾篇SCI,但是在中國動物學界、動物生態學界特別是獸類學界,大家都敬佩不已。這位德藝雙馨的優秀學者,著實令人高山仰止。

今天是夏先生100周年誕辰,僅以此文章紀念這位令學界愛戴敬仰、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們一輩輩西北高原所人的科學家。

1、創新發展研究學科

夏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獸類學家和動物生態學家,我國獸類生態學和嚙齒動物生態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時間拉回到1949年,這一年在張家口爆發了鼠疫,造成人員死亡。中國科學院臨危受命組織科學團隊從事鼠疫防治研究,夏武平便從1949年年底開始研究鼠類,從此便開啟了他的獸類學研究之路。20世紀60年代初,夏先生積極承擔有關農業害鼠研究的國家任務,取得了顯著成就,極大推動了我國嚙齒動物生態學的發展,為中科院動物所在日後發展成為全國農牧業鼠類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時中國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沒有系統研究,開展研究要進行大量的自然觀察。夏先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東北開展的一系列鼠類生物學系統研究,對我國鼠類生態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性和引領作用。比如,1957 - 1958 年,夏先生與同事在查明了黑線姬鼠與大興安嶺地區流行性出血熱疾病傳播關係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該病的流行。

1962年在壽振黃先生和夏先生主持下,中科院動物所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動物生態學研究室,對獸類學的學科建設和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6年夏先生調入西北高原所,率先成立了生態研究室,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站,開創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的先河。這些都為我國獸類學、動物生態學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為了制定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劃,表彰知識界的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獎勵優秀研究成果,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創造性,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觀點。夏武平參加了此次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3月夏武平(前排左四)參加全國科學大會

1975年夏武平與科研人員

1978年夏武平在授課

2、支持開展科學考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北高原所,處在起步、探索階段,人才、經費、物資均不充足。但即便如此,1975年,在夏先生的支持下,西北高原所克服種種苦難,組織了一支西藏生物考察隊,進行科學考察;次年又到條件更為艱苦的阿里地區進行考察。經過連續5年的科考,西北高原所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單獨完成了《西藏阿里地區動植物考察報告》,並參與編寫了《西藏植物志》、《西藏鳥類》、《西藏哺乳動物》等。

1975年科學考察

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察隊在帳篷中讀報學習

1974年7月青海果洛考察,趕著氂牛在峽谷中行進

3、建立首個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站

作為生態學家,要揭示動植物生態的發生髮展規律,必須要進行長期而穩定的定位研究。夏武平深知這一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態系統的研究受到國際範圍的普遍重視,在「國際生物學規劃」(IBP)和「人和生物圈」(MAB)計劃的組織和推動下,相繼在世界各地開展了大量的綜合性研究。在這樣的大形勢下,1976年4月,夏先生查閱、翻譯國外生態系統等方面的有關文獻,經過深思熟慮並綜合生態環境與交通因素,決定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的祁連山地區建立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站,以保障長期、穩定的野外定位觀察,深入開展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系統研究。

海北站,是中國首個陸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它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的先河。建站初期,20多位有著植物學、土壤學、微生物學、動物學、昆蟲學、畜牧學等專業知識背景的科技工作者,只能住在馬場借給的一棟馬廄里,住帳篷、睡馬圈,沒水沒電,打水要去附近的小河溝,做飯要生火燒牛糞,從青海西寧西北高原所到海北站乘車也要八九個小時,但是這些現實的困難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工作激情與熱情,他們看到的反而是科研的希望。如此日升月落、寒來暑往,大家一干就是十幾年。

1979年,夏武平開始謀劃讓海北站成為國家站,他也深知縮短差距的辦法就是不斷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他提倡聯合作業,學科交叉,集中優勢。在他頗具戰略視角的研究思路指導下,海北站逐漸湧現出一批反映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某些重要特徵的研究成果。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積累,這個全國一流的野外台站碩果累累。在這些研究基礎上,1989年海北站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首批對國內外開放的5個野外台站之一;1992年成為CERN重點站;1999年成為我國第一個被吸收為國際凍原組織成員站的台站;2000年成為北歐科學網的研究站;2006年成為國家科技部野外觀測站。目前,海北站在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高原極端生境下生物的適應性與抗逆性、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及珍稀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的研究上處於國內或國際領先,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高寒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的基地。

1978年海北站建好的第一棟房屋

1990年的海北站

2017年的海北站

4、創辦學術期刊

夏先生高屋建瓴,鼓勵、提倡、支持科研人員寫論文。有文章,就要有發布的平台,於是夏先生又著手推進期刊編輯出版編輯工作。1973年-1981年,夏先生以集刊的方式,組織從事鼠害防治和鼠類生物學研究的同志,將多年的研究成果彙編成《滅鼠和鼠類生物學研究報告》(共4集)印刷出版。在該刊基礎上,夏武平於1981年創辦《獸類學報》。

在他的積極倡導下,1980年中國獸類學會成立。《獸類學報》現在是西北高原所和中國動物學會共同主辦的獸類學(野生哺乳動物)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為國家一級核心期刊。夏先生倡導的「創辦刊物、培育新人」的遠見卓識,為後來中國獸類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夏先生1982年創辦《高原生物學集刊》,到2002年連續出版15集。

1988年的《

獸類學報》和《高原生物學集刊》編輯部

1990年6月夏武平被聘為蘇聯獸類學會名譽會員

5、培養研究梯隊

夏先生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發展,注重國際交流合作,組建人才梯隊。

他著眼全球,極其重視且較早就密切關注國內外研究進展,並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鼓勵研究人員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會議。1976年以後,為了提高在職人員的外語水平,組織外語培訓班,培訓語種包括英、日、俄等,為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還選派青年同志赴美、英、澳等國進修深造,他們中絕大部分按期回國成為研究所骨幹或學科帶頭人,不僅緩解了當時的人才斷層問題,而且提高了研究所學術水平和科研競爭力。夏先生扶植並提攜學術新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從事獸類學、生態學的專業人才,鍾文勤、樊乃昌、王祖望、劉季科等先生更是活躍在此領域的翹楚。

1982年西北高原所首屆外語學習班學員合影

自1980年起,在夏先生的領導下,西北高原所向科學院申請碩士授予權單位和專業,經幾年的努力,於1984年1月,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西北高原所的植物學、動物學專業為授予權專業。從此,西北高原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走上了正軌。

1984年夏武平和首屆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蔣志剛(左一)和宗浩(右一)合影

6、點燃精神燈塔

夏武平以自己在青藏高原工作的親身經歷和感受,1986年為海北站建站十周年題寫了《氂牛頌》,也就是至今仍被西北高原所人信仰的「氂牛精神」:

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

提供濃郁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舶,

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

這種氂牛精神正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追求。

據動物所研究員王德華老師回憶當年在高原工作,每月有8元錢的補貼,被戲稱為「高原喘氣費」。他自己也親身經歷過,實地工作的人會有深切的感觸。西北工作條件差,環境艱苦,海拔高氧氣稀薄,要開展工作是何等不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以夏先生為首的一代代領導,帶領著一輩輩西北高原所人,秉承「氂牛精神」,在這片高原上堅守著,不斷做出成績,顯示能力,贏得榮譽!

無論順境、逆境,夏先生都堅定信念,不忘初心,以獨到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且腳踏實地,謀劃學科發展,韜光養晦並厚積薄發,以學術領軍人的戰略思維和忍辱負重的心胸,「明者見事於未萌,智者圖強與未來」。

以夏先生為首的老一輩的科學家可敬可佩,他們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獻給了事業、獻給了祖國!這種精神,值得代代相傳!

感謝:中科院西北高原所檔案室以及周興民老師等提供照片素材並指導。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蘭州分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大東話安全之「關
看完這個操作,我沒臉被叫「學霸」了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