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大腦靠譜嗎

我們的大腦靠譜嗎

我們大腦的認知往往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自已可能渾然不知。而使原本真實的想法和理智的思維被情緒所掩蓋和蒙蔽。只要是人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有快樂、悲傷、憤怒、羞愧。

此外人們天生就具有逃避痛苦、選擇快樂;追求認同、遠離排斥;追求希望、逃避困難的天性。因此,感受過快樂變想持續感受快樂,嘗試過痛苦就想立刻擺脫痛苦。於是大腦會為你創造一系列虛假的指令來達到目的,這些指令就會受主觀影響而偏離理性和客觀。

比如在群體性的行為和戰爭當中,本來文質彬彬的書生可能就會瞬間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和強姦犯。能幹出許多平時不敢做或不忍心做的罪惡之事,事後安靜下來也會十分懊悔。有的人在做出了錯誤的事情和判斷後,為了維護之前樹立的形象和尊嚴,拒不承認自已的不足和缺點。

同樣對於人的印象也是如此,對於你崇拜或喜歡的人,可能他的缺點看上去也那麼的可愛,多麼的有個性。對於討厭的人,他的優點是顯得多麼的蒼白和刺眼。

認知偏差

在《認知突圍》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證實偏差的概念,這個證實偏差很多人都有,有的人比較嚴重和明顯。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的頭腦中已經形成某個預設立場或者你傾向某個結論結果時,你就更容易在搜尋證據的途中不知不覺的偏離「公平」。

對這點非常有同感,因為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我們的大腦常常會不自覺的幫你選好邊站好隊,不知不覺的偏離了客觀準確的軌道,它會向感覺舒服、有好感和容易的方向偏離。對有利這個立場的信息和證據會越多越清晰,而相反方向的信息則易被忽視和否定。所以這往往也是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產生的原因。

有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用意是測試「人在權威的震懾下,對於殘忍的命令是繼續保持善良,還是變得冷酷無情」。實驗讓心理學家和他的一位朋友來挑選測試者。

認為人性是善良的心理學家隨機挑選了一批對象,要求他們用電擊的方式懲罰一名做錯事的人。實驗過後,他發現人們真的都很善良,多數人面對權威的錯誤命令不為所動。

這時和他持反對意見的朋友也設置了同樣的場景,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多數人都冷酷無情,在權威人命令下不斷電擊那個做錯事的人。

為什麼同一個實驗會有兩種迥然不同的結果呢?

可能他們自已也未意識到,在實驗前,他們大腦已經有了預先設好的立場。心理學家在挑選實驗對象時,雖然已經做到了隨機,但他的潛意識還是會幫他挑選一些看起來更為善良的人,而他的朋友則正好相反,最後,結果自然就按他們預設的方向走了。

另一個是記憶的不靠譜:

我們記憶中的東西有一部分是不準確的,因為時間會改變一切,包括記憶。當然有一部分發生了強而有力的聯繫的記憶會比較準確。

有相當多的細節很難保存長久,一個人想記住更多的東西上,肯定需要不斷用模糊的詞去歸類,用更少的詞語鎖住更多的內容,從而給記憶其他事物騰出更多的空間。通過對過去的信息的壓縮、處理和加工,裡面摻雜了情感和主觀成份這些雜質。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說道:也許你不會相信,但有一個事實是,記憶是一個重構的過程。記憶不像錄音帶和錄像帶那樣客觀的反映事實,它在時間的沖洗下不斷的被過濾和改造。

有個研究記憶的專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人觀看了一段嚴重的交通事故錄像,看完後問第一組:「車輛相撞時速度大約多少」,又問第二組:「車輛撞毀時速度大約多少」,用詞不同導致第二組回答的速度明顯比第一組要快。

又過了一周,這些試驗者被召回時,問了一個無中生有的問題:「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嗎?」兩組人中大多都聲稱自已看到了,其中第二組聲稱看到的相對多一些。

大腦是需要被訓練的

難道大腦就一點都不可信嗎?當然也不是,至少在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所作出的部分判斷還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大多數的思維還是停留在淺層的表象。需要訓練和干預才能得到提高,就像是讀書人和文盲的差距不止是知識多少的差異,還在於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和廣度上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通過閱讀和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另外,謙虛和開放的心態,堅持對自我進行反省同樣重要,有開放和謙虛的心態才能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思維的局限;經常的自我反省才能將知識更深層次的規律看得更透徹,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我們的大腦也需要補充營養和健身,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腳步,才能滿足我們成長的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弎水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弎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