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寫生與寫心

寫生與寫心

中國畫具有鮮明的主觀個人色彩,畫者需要緣物寄情,但同時又希望觀畫人在客觀上能夠心有戚戚焉,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因此主客觀合一是中國畫最顯著的藝術特點之一。所以,中國畫沒有形成西方的那種高度抽象的流派,因此中國畫的寫生既寫實也寫心,這是屬於我們民族特點的寫生方式。因此,明白寫生與「心」的關係非常重要。而寫生要追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也就是抱著一種什麼態度去寫生?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石濤認為繪畫作品的高度與意境與心境高度相關,因此須摒棄「局隘人」的俗念,整個繪畫創作方能有所成。現代社會喧囂複雜,難免對畫家的心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不為「外物」蒙蔽者已經寥寥。作為一個藝術家,不應為物所累,心被物蔽。「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石濤這種「心不勞」而「遠塵」的精神境界理應成為繪畫者的高度要求。藝術創作者,理應達到摒棄心外之事干擾,淡忘功名利祿得失,不以塵物成枷鎖,方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創作上才能心意合一,水到渠成,達到自由創作的境界。只有這樣,創作者才能真正從自然中汲取精髓,融合自己想抒發的情感,創作活動才能有層次與意境。

創作者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心不勞」而「思其一」的境界,在寫生中做到內心的境與外界的景交融,那麼就有可能在寫生過程中從自己的寫生草稿中得出升華,就有可能創作出出神入化的精品,但是這是非常難做到的。尤其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超凡脫俗本身就是一種境界,而在此中又求專一,更是難上加難。

「至人不能不達,不能不明」,是一種極高的追求,只有如此方能「達則變,明則化」。秉持以這種追求去創作,秉持「無為」的境界與外界相融,心專一,才能內外交融。因此,心境對於作者在寫生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生活中的萬物自有其本型與本性,寫生與創作之間本就是相互促進,而創作則是寫生的最終目的。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有靈,一人一物皆有魂。寫生是對生活中的靈與魂進行溝通與總結,通過不斷的素材積累、筆法精進、經驗磨礪與自我升華,最終才能賦予作品獨特的意境與靈魂。

白石老人說:「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我絕對不畫我沒有見過的東西。」白石老人對生活的依戀、對造化的渴望之情令人欽佩。難怪白石老人的作品生趣盎然,栩栩如生,這與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分不開的。黃賓虹先生說:「法從理中來,理從造化和變化中來。法備氣至,氣至則造化入畫,自然在筆墨之中而躍然現於紙上。」前人的所有理想都來源於生活,他們在生活中不斷探索,建構了畫理、畫法,創造了規律,使後人受益匪淺。正如潘天壽先生所說:「師古人,師造化,求獨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這位英年早逝的民國高官,仿古功力不一般
這才是動物攝影,太唯美了

TAG:翰墨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