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辯論時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辯論時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不管你有多高的修行境界,在辯論的時候,都要依據教證,也就是必須依聖言量,這是古德傳承下來的一個芳規。

與古德相比,現代學佛人根性陋劣,在抉擇正知見,或者與道友辯論的時候,不依祖師芳規,不舉教證,推理也沒有任何依據,總之就是師心自用,自以為是。出口即言:「我覺得應該怎樣、我認為是這樣」等等。

《中庸》里講的「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就是對這種人的寫照。愚昧的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卑賤的人率性而為、獨斷專行。當然,初學者不明此理,則另當別論。

真正的智者不會隨意說「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他必須要引聖言。從世間來講,須依權威的典籍,比如儒家的經典;如果是學佛者,就要引用佛經聖言量。當然佛弟子跟世間人辯論,也沒必要引佛經,就引世間人共同承許的一些經典。但佛弟子之間辯論,佛教內部辯論,那就引大家共同承許的佛經教證。

所以,我們在辯論的時候,要隨學善導大師及古代的高僧大德,依照祖師傳下來的芳規,通過理證、教證如理如法地辯論,不能憑自己分別念毫無根據地想像。你自己推導出的觀點,如果很合理,當然很好,再加上佛經教證,那就更有說服力,更讓人產生勝解、增上信心。

關於這個問題,來看唐朝(唐末到五代之間)永明延壽大師《宗鏡錄》裡面是怎麼說的。

《宗鏡錄》:「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凈禪師等,並博通經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論證,終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是以綿歷歲華,真風不墜。以聖言為定量,邪偽難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

永明禪師《宗鏡錄》的文字非常優美,讀誦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法義也非常殊勝、非常深妙。當然這個地方並沒有講特別深奧的法義,只是指出古代的一種芳規。

西天祖師乃至於此土六祖以及後來的禪師,雖然已經「圓悟自心」,大徹大悟了,但是他們給徒眾開示的時候,都要引教證、經論,而不會用「自胸臆」,也就是不會按自己的觀點去講解。所以他們開示的法要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無論經歷多少朝代,都「真風不墜」。這種芳規是非常殊勝的,也是必須的。

但是唐朝之後,這種芳規就逐漸衰微,到現在就根本不注重了。

曾經遇到過一位法師,據說曾閱過藏,《宗鏡錄》也看了六、七遍,但我與之談起講法時,應該要提前準備佛經及權威祖師大德的教言,以作引用,他就接受不了,認為「講法應該講自己的話,引教證有什麼意思呢?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口氣非常狂妄,好像已經開悟了,要講自己心地中流出來的東西了。

實際上,即使已經開悟了,按照芳規,講法還是應該依聖言量。像南陽慧忠國師、馬祖等這些大祖師,他們講法的時候都要引教證,而現在的人竟然覺得引經論教證就是拾人牙慧,要說自己的話才行,這實際上非常愚昧可笑。

永明禪師在最後告誡我們:「以聖言為定量,邪偽難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這句教言有兩層含義:

第一,以聖言量定邪正。因為佛的聖言是決定的,不是不定的,是我們抉擇、衡量的標準;所以有了聖言量這個標準,邪的、虛假的就無從逃避,自然現其邪偽之真面目。

第二,以聖言量作為修行的依據、指南。因為聖言量是佛講的,依此修習絕對不會錯。

——摘自仁禪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不用於商業用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土解行 的精彩文章:

佛經中講「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定業絕對不能改變嗎?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日!

TAG:凈土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