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南放生協會第777次放生:浴佛節釋迦牟尼佛誕日

濟南放生協會第777次放生:浴佛節釋迦牟尼佛誕日

2562周年的佛誕考證更是國內共識----天辛大師

(農曆四月初八)是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漢地隆重舉行浴佛節法會,以此感念佛陀的恩德。兩序大眾聞板聲雲集大雄殿,鐘鼓齊鳴,浴佛慶典正式開始。全體僧眾有序排班唱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由多寶殿迎請太子像至大雄殿,安座完畢,梵唄嘹亮,齊贊佛陀功德。莊嚴的浴佛法會如法如律的進行,隨後四眾弟子以虔誠心依次沐浴太子金身。憶念佛陀遺教,讚歎佛陀功德,感念法乳之恩。「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成就眾生善根福德,啟發眾生佛性,灌沐眾生身心。藉浴佛的儀式反省自我,以洗去自己身語意的業障,如同佛陀一樣清凈無染。

問:佛是神嗎?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西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a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a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問:釋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簡略介紹一下么?

答:可以。釋迦牟尼的時代,約當西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他是當時迦毗羅國 (Kapilavatthu) 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 (Suddhodana),母親名摩耶 (Mqyq) 。摩耶夫人生產前,根據當時習俗,回到母家去,路過藍毗尼園(Lumbin]), 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名字梵文是S'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見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喬達磨」或「瞿曇」,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說這是他的氏族名稱,連一些百科全書,比如《大英百科全書》也這樣說,但這是不對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曇彌,可見他們不是外婚。此外,瞿曇還是一個婆羅門氏族名稱,而釋迦牟尼屬於剎帝利種姓。瞿曇這個名字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讚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來的。Gautama就是Vmadeva。釋迦牟尼的真名是「悉達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hattha,意譯「吉財」或「一切義成」,梵文Sarvrthasiddha。

當時在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還有四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共和國,釋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用首都的名字稱之為劫比羅伐窣堵國(舊譯迦毗羅衛國),梵文Kapilavastu。這是一個小共和國,只能說是半獨立的,承認薩羅為宗主國,轄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爾。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尼泊爾泰來地區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 Kot·)廢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縣的比普羅瓦(piprahwa)西北約十英里。這可能是歷史事實。因為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這裡立過一個石柱,說明此處是釋迦誕生地。《大唐西域記》卷六說: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之所建也。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

這個石柱今天保留下來。考古學者還在這裡挖掘出釋迦牟尼的舍利壇。曾有一個時期西歐一些學者認為根本沒有釋迦牟尼其人。這是不對的。

他的家屬自稱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後裔,同《羅摩衍那》主人公羅摩同出一系。這恐怕是偽托。有人甚至懷疑,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蒙古種,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

釋迦牟尼活了80年,這沒有異議。爭論不休的是他滅度(逝世)的年代。只要把這一點弄清楚,他的生年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滅年代,異說甚多,據說約有60種。只在中國的西藏地方,就有14種之多。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關於這個問題,德國著名梵文學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討佛陀生卒年代芻議》(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印度研究討論會上的發言,作者寄來了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了分析研究。其中比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一,南傳佛教各國主張佛滅度於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國蒙藏黃教主張佛滅度於公元前961年。三,我國內地有公元前 1027年說;根據「眾聖點記」,則為公元前485年,較中國的孔子早死6年。四,在西方學者中,德國威廉·蓋格主張公元前483年說,荷蘭學者亨利·刻恩主張公元前370年說,日本學者有公元前386年說和384年說,加拿大學者瓦德主張公元前486年說AKWarder,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Delhi,1970,P44~45;採納得比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說。

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平,我們並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現在只能根據梵文、巴利文以及漢文、藏文的佛經的記載加以敘述。其中有不少神話,也有不少傳說,當然也有不少的歷史事實。基本輪廓看來是可靠的,個別細節則很難說。

釋迦牟尼的少年時代

釋迦牟尼出生在王家,父親名叫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降生的時間傳說是中國舊曆的四月八日。降生後7天,母親逝世。他的姨母大愛Mahprajpati,亦稱瞿曇彌,把他扶養成人。她愛他如子,他敬她如母。這個姨母后來成為佛教僧伽中的第一個尼姑。他生長在深宮之中,享用極端奢侈。父親給他修建了三座宮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宮。他受到了當時剎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種學藝,軍事、體育也包括在內。成年後,娶了妃子,名叫耶輸陀羅。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

出家的經過

據傳說,釋迦牟尼29歲出家。他生下時,就有仙人預言:他如果不出家,就會成為轉輪聖王。因此,他父親早就擔心他會出家。於是就用盡心思,讓他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目的是引誘他放棄出家的念頭。佛經講,有一天太子要出遊散心,國王派人平整道路,驅逐閑人,不讓太子看到老人、病人、窮人等。然而凈居天卻變成一個老人,太子看了心煩,嘆息不已,轉回宮去。第二次出遊,又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病人。第三次出遊,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死人。第四次出遊,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比丘。太子於是決心出家。這個故事顯然是虛構的。總之,出家的真正原因我們還不清楚。當時社會上,有一派用不同形式出家尋求解脫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釋迦牟尼出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沙門思潮的影響,但一定還有更深刻的內在的原因。

苦行

釋迦牟尼出家以後,原意是想走苦行這一條路。苦行在印度古已有之,而且是在各個時代都很流行。他先去找沙門阿羅藍迦藍和郁陀仙,又去找五比丘,苦行了6年,結果身體羸弱,毫無所得,涅槃解脫,遙遙無期。他自己思忖:「如是等妙法,悉由飲食生。」(《佛所行贊》)不吃飯,妙法是尋求不到的。他下決心重新進食,接受了一個牧羊女奉獻的香乳糜。「食已諸根悅,堪受於菩提。」(《佛所行贊》)五比丘看到這情況,認為他叛變了,相約不理他。他又繼續遊行,到處尋求解脫之道。

成佛

釋迦牟尼最後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坐在菩提樹下,發出誓言:如不成佛,決不站起。他坐在樹下究竟思考了一些什麼東西呢?我們很難確說。在釋迦牟尼時代,社會上宗教人士中間流行著一種想法:精神可以突然發亮,豁然貫通,悟得至道;除了佛教外,耆那教也有這種信仰。也許就在這種信念支配下,他坐在那裡思維。他先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凈,看到眾生生死輪迴,善人轉生人神,惡人墮入地獄。他最後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後來傳下來的十二因緣:無明(愚痴,不知)、行(形成力,形成)、識(認識)、名色(名稱與物質形體)、六入(感官與感官對象)、觸(感官與感官對象的接觸)、受(感受)、愛(渴望)、取(愛執、執著於存在)、有(存在,無和空的對立面)、生(生)、老死(老死)。這十二因緣,有因果關係。但這關係很複雜,很微妙,解釋也有分歧。根據《佛所行贊》,釋迦牟尼是從下面老死想起的:「決定知老死,必由生所致……又觀生何因,見從諸有業……有業從取生,猶如火得薪,取以愛為因……」如此一環扣一環,最後根源是「無明」(「痴滅則行滅」)。一切皆從「無明」起。什麼叫做「無明」呢?對於這個關鍵的字眼,解釋很分歧。有人說無明就是不知道事物實際上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存在。這有點大乘的味道,但可備一說。有的經又說,「無明」就是不知道苦、集、滅、道四諦。無論如何,「不知道」的對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覺」,就是「佛」。這十二因緣著重講因果關係,是後來佛教根本學說之一,但是佛在菩提樹下還不能想得這樣有系統。可能只是一個大體的輪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辛大師 的精彩文章:

山東禪修中心:釋迦牟尼佛的修心與解脫
濟南禪修學佛瑜伽靈修課:釋迦牟尼佛的緣起修持

TAG:天辛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