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存在主義美學和薩特的「想像論」與「情境劇」

存在主義美學和薩特的「想像論」與「情境劇」

薩特的美學主張是用想像代替哲學中的意識,他認為想像的過程就是對自在的否定和虛無化的過程。這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在藝術和審美領域的實踐。

薩特的想像理論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想像的世界是薩特所追求的自在與自為統一的世界,即美和藝術的世界。

薩特和波伏娃

薩特指出,人應該立足現實,憑藉其想像行動起來,爭取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存在,這樣才能超越現實世界,達到美和藝術的世界。

薩特的獨特之處在於突出了想像富於行動的一面,即認為想像是一種否定和超越現實世界的能力,這是薩特對想像理論的重大發展,對現當代西方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學中想像包括兩層意思,即審美想像和藝術想像。在薩特看來,想像是一種活動,其結果是創造出一個非實在的對象。

《薩特及其存在主義》

薩特認為,想像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沒有想像的參與,美的創造和欣賞是不可能的,美只存在於想像的世界中。藝術品不是外部世界中的客體或事物意義上的對象,它所展示出來的是一些新的東西的一種非現實的集合。

薩特在戲劇方面提出著名的「情境劇」理論。他指出「戲劇能夠表現的最動人的東西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選擇和自由地作出決定的瞬間,這個決定使決定者承擔道德責任,影響他的終身」。

薩特提出:「我心目中的戲劇美學要求必須跟展現的目的保持一定的距離,使這個目的在時間和空間移動,一方面舞台上表現出的激情應該相當有節制,不應妨害觀眾的覺醒;另一方面應該讓戲劇的海市蜃樓消失,這是我採用的譬喻,按高乃依的術語講就是喜劇幻覺的消散」。

《存在主義美學智慧與文學》

薩特研究者認為,哲學家的審美經驗為檢驗薩特的哲學理論提供了精彩的、足夠的例子,因為審美經驗也許是包容最廣泛、最複雜的人類經驗。審美不像理性那樣抽象與簡約,它具體而豐富;不像分析那樣分解與持續,它注重整體和即時,薩特的本體論即審美,審美即本體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迪谷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書法的現在和未來——從余秋雨散文《筆墨祭》說起
張伯駒、齊秉正、田零、徐久偉、陰澍雨、黃獨峰國畫作品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