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今天看學生寫的東西,發現這個比較普遍的疑問,感覺有必要說一說這事情。

那我們就先照著這問題的表面邏輯來。就是我們先姑且照著表面意思來回答它。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擁有知識不代表具備在現實當中讓自己過得好的能力。

我們知道的道理應該都是屬於知識是吧。知識包括科學、倫理、美學、宗教。整體上來說,人類追求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是對人類整體來說的。對某個個人就不一定。比如有關道德的知識、美學的知識,它們的功能是讓人類在行動之前對行動方向有所選擇。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是做事除了物質的實際結果的要求之外,還要追求善和美。

而客觀的物質世界呢,要追求物質效果的最大化,就一人一時一地來說,沒有這些限制當然比有這些限制會結果總量更大。因為有了標準之後,你會拋棄掉一些部分,拋棄掉一些不該要不美好的部分。那總體結果的量當然會減小,這是很自然的。比如你要賺錢,當然是什麼都不管,只要能把錢擼到自己腰包的都會幹,這樣結果總量才會最大。但是你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該賺的錢賺不該賺的不要,那自然你自己就按照這個標準作出選擇,拋棄了一部分當時本應可以得到的錢財了。更不用說捨身取義、仗義疏財這些行為了,都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選擇。

只不過有時你按照這種標準做了行為選擇,但是沒有明確意識到這個問題。當錢財的總量不足以支撐富足的生活時,你竟然懷疑為什麼我那麼好卻買不起大房子。而現實世界裡所謂的過得好,通常都是需要足夠的錢財或者說物質條件支撐的。第歐根尼和梭羅那樣的犬儒主義是另外的個人欲求的問題,這裡不討論。要不然線索太多,會顯得亂。

這是從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短期時間範圍來說的。就人類總體長遠來說,當然不完全是這樣了,否則孔子就不用哀嘆且那麼憂心社會「禮崩樂壞」的事情了。說到社會整體,人們行為的總和里,為己利他當然絕對多於損人利己。否則遍地都是互相傷害,社會將沒辦法存在或者失去共同體的價值。道家始祖老子說的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社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目睹了春秋時期頻繁多發的戰爭,給蒼生黎民帶來的災難,而提出的救世理想。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起碼在現在這個地球村時代更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需要關注星際倫理,而不單單是人類之間的倫理了。

所以我們的社會除了科學知識之外,還需要善的知識、美的知識,為了確保人類總體長遠的利益。

謀生所需要的知識,以大眾普遍認為活得好的標準來說,除了一些學校學到的技術性的讓你可以謀一份差事這樣的知識以外,還需要通曉社會運行的實際規律。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不是學校里能教的,或者說受學科體系啊個體和團體的認知能力啊等等各種客觀限制能教得非常完善的。書本上也不是都能把實踐會用到的錦囊妙計,都一條一目一步一步都會寫得清除完備,怎麼可能呢?實踐會面臨太多維度的作用力。這也就是我們很多教育工作者,總在強調「知行合一」。

其實,知識本身就包含實踐,包含一切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而實踐本身必須有認識在先,因為人類的行為基本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我推測「知行合一」這樣的教育理念,就是基於人類學習和謀生的實際現實來說的,也是非常英明的。強調不要單純追求知,還要注意做。因為只有做的過程,我們才能真切理解社會運行的實際規律。不是知識不全,而是我們能學到的知識只是一小小部分。就這一小小部分來說,也不一定是對的。你怎麼能確保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定正確的呢。就算你的理解一定是正確的,人類的知識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後面時代的知識一般情況下比較早時代的知識,更全面更正確更接近事實。

知識其實是有進步律的。因為人類的認知能力一直在提高。隨著知識總量的擴大,這個共同體的邊緣涉及到的面積和領域自然會越來越大。人類目前的知識,或者說對宇宙的認識,只是極小極小極小極小,相對宇宙自身甚至可以說極其微不足道的一小點部分。就這一小點點部分,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唯一可以採取的辦法就是,在它們尚未被事實證偽之前,姑且認為它們是正確的。這是英國學者卡爾·波普爾在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當中提出「證偽主義」理論。

我們說了這麼多,好像題目是個真的問題似的。它如果是個真的問題,得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我們確實知道那麼多道理。第二,我們沒有過好這一生。

這麼一說,親們是不是已經發現這個問題的漏洞了?或者說,這根本就是個偽問題。讓這個問題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的兩個條件,沒有一個是一定成立的。

先說第一個,我們真的知道那麼多道理嗎?在論證這個偽問題的時候,我們已經講清楚了:我們是不可能真的知道確實足夠多的道理,也就是知識的。你以為你已經知道了足夠多的知識,但是現實依然打臉,貌似是讀書太多的錯。為自己不用繼續努力找到了光明堂皇的理由,現實恰恰是因為讀書太少好不好?

如果我們知道的知識不足於支撐美好人生,恰恰是因為我們知識不夠,嘗試太少,而不是我們的知識真的已經很多。

別再無知地跟著別人的知識無用論打卡了,好不好?

當然,要獲得足夠的知識,除了讀書之外,還要多實踐,多觀察社會。理解別人用語言和語言的符號表達出來的一套知識體系,跟真正的客觀現實之間的關聯和距離。

再說這個偽問題的第二個條件。那誰真的沒有過好這一生嗎?

這裡也得分兩個層次來說。一個是過好和過不好的標準,二是實現過得好的發展階段。

什麼才算過得好呢?符合別人的眼光?還是我們內心的呼喚?我們的需求在什麼層次?我們對物質的需求、對精神的需求、對人生境界的需求,難道每個人的標準都一樣嗎?怎麼可能呢?這個問題就不用多說了,基本誰都知道的需求層次理論早就說明了一切。

第二,過得好,或者說實現我們自己的夢想,真的可以只需一個步驟嗎?怎麼可能呢?如果我們有一個夢想,或者說人生有一個標杆,那只是一個藍圖,一個構想。要把它變為現實,我們需要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去做。所以,我們怎麼可以那麼輕易地就說自己過得不好呢?不要忘記欣賞隨時隨地的風景。不是造物主所有的安排我們都能理解,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儘可能去欣賞。一步一步,朝著我們的人生藍圖,努力。

所以,好像我們還得有一個清晰的人生藍圖,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或者說,我們應當有一個夢想。然後才有努力的方向啊。當然,這個藍圖其實也不是一次就能構建得完整清晰的。當知識總量不夠,我們甚至都不確定自己想要的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還是趕緊多讀點書多漲點見識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小樹 的精彩文章:

TAG:天涯小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