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徹底撕碎傳武神化的外衣,傳武說學逗唱並未失傳,前人也如此

徹底撕碎傳武神化的外衣,傳武說學逗唱並未失傳,前人也如此

最近看了一眼正在熱播的《武神趙子龍》,和絕大多數古裝劇一樣,一如既往的雷死人不償命。這種歷史外殼套武俠里子的雷劇模式真是屢試不爽,讓我的視力直線下滑,看一次,瞎一次。這類影視劇,往往將個人英雄主義發展到極致,男女豬腳只要功夫好,千軍萬馬都不怕。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武林高手」嗎?

被曲解的「武」:只是好看。從清代開始,功夫大師們總是把今天說的「中國功夫」,和古代所說的武學、武藝掛鉤,好顯得「國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咱們先說武藝,武藝是中國古代對軍事技能的稱呼,古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了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今天,我們說的十八般武藝通常指的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這個說法產生於清中期以後,並成為主流,一直流傳到今天。那些「武術家」們也將這十八種武器玩出各種花樣,甚是好看。不過我們回過頭,看看資料中最早有關十八般兵器的記載,就會發現問題:「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這句話出自南宋軍事家華岳所著作的《翠微先生北征錄》,雖然他並未在書中具體指出十八般武藝是指什麼,但是只要不瞎都已經可以看出這與後世流傳的十八般武藝的不同:說好的「弓為第一」呢?

明代學者謝肇淛在其筆記《五雜俎》中曾經列舉了較為靠譜的十八般武藝名單: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棉繩套索」,指得就是各類繩索、套索,古代軍隊之中也是經常用到,比如做個套馬索、設個絆腳繩、弄個陷阱之類的;白打就是徒手格鬥。

這樣的十八般武藝,在觀賞性上著實不如前者,但是卻遠比前者實用。明代有很多武術著作流傳於世,其中的實用精神貫穿始終。很多書更是只談招勢,一字不提套路。

實際上,今天廣為流傳的十八般武藝,與明代武術相去甚遠,而是源於戲曲界的說法。這麼看來,「中國功夫」能與當今的電影電視文化無縫對接實在是情理之中,因為他本身就是帶有濃烈的表演性質,深受戲曲文化的影響,與真正的「武藝」相去甚遠。

我想肯定有人說古代不是有武舉嗎?那我就為大家揭秘一下。

首先,這是考試,在武舉成制度之後,筆試都是放在第一位的。選拔的是軍官,又不是殺手,能打架有什麼用?其次,武舉科目也有武藝測試,測「弓馬刀石」四門功課,細分就是:步射、騎射、開硬弓、舉石鎖、舞動重刀。

簡而言之:射箭、體能。僅此兩項而已。

很多「功夫粉」想必此刻已經有些生氣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有人會說:今天的功夫只是不談弓弩罷了,刀槍劍戟也是有的啊?

說到這裡,咱們就得再談談「武學」。武學和「功夫」更是幾乎毫無瓜葛,指的是軍事學術,比如戰術、戰略、練兵方法等等。

說道武學著作,就不得不提到明代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這兩部書可以說是少數詳細記載軍中「武藝」的書籍之一。咱們可以看一看,這書中的「武藝」與今天的「功夫」差距到底有多大。

以「槍」為例,《紀效新書》記載的槍足足有「一丈七八尺」長,明代一尺大約32公分左右,折算下來足足有五米多長。

這麼長的槍舞起來當然不還看,但是在作戰時,長槍兵著重甲結陣而立,刺蝟一般,對於防禦重騎兵的突襲有很好的效果。

耍花槍?別鬧了,戰場上大家都挺忙的。長槍手如果搞個人表演,那完了,陣型散了,敵人的騎兵或者刀盾兵隨便一衝,便是一場大屠殺。再說,明代刀譜又不是沒有流傳下來,你們看一看這刀這姿勢,與今天看到的「功夫表演」哪裡像了?

明朝倭寇入侵,南少林的僧人響應國家號召,組建僧兵對抗倭寇。天下武功出少林,這沒差了吧?

然而,儘管少林僧兵的愛國精神讓人欽佩,儘管少林僧兵功夫高超,卻依然是全軍覆沒——人家倭寇「長弓重矢,近人而發」,發則必中,你功夫再好,能比得上弓箭嗎?

不要說什麼徒手抓箭、用刀劈箭什麼的神話。就算你的手僥倖抓住了箭桿,以箭的動能和速度,要麼抓不住,要麼帶走手上的一層皮繼續飛。戰弓戰箭是要擊穿鐵甲殺人的,弩箭更是能把重甲騎兵從馬背上打下來,別鬧了好嗎?

到了後來,明軍將領俞大猷隻身去了少林寺,看看他們到底如何。少林寺的僧人一開始還自信滿滿,給他來了一整套的武術表演。可是俞大猷一看,你們這搞什麼啊,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少林寺的和尚一開始不服,結果被俞大猷一人單挑少林寺的所有高手……

最後還是俞大猷教了他們兩三招軍隊里實用的棍術,才讓少林寺直到今天都有吹牛的資本。

究其原因,一來則是因為民間打鬥畢竟比不過真正的戰爭,正規軍之間作戰,那就好比是高手對決,都是你死我亡之間拼出來的。

就算真的有手段,到了戰場不僅僅是武藝的對決,還要考驗軍隊的裝備(倭寇使用弓箭,僧兵就抓瞎了)、紀律、心理等等方面,絕不是練好了打鬥就能打仗。

二來,這些所謂的武術高手,不乏耍花架子的江湖騙子。

可就這樣垃圾的武術在中國卻被敬若神明。中國傳統就是一個無奇不有的領域,只要利用外部條件,任何假冒偽劣的東西都能成神。「中國功夫」的很多流派不僅玩弄花活兒,也開始摻雜各類玄乎又玄的東西,套路還沒演,五行八卦先整一套,小周天先轉個幾圈,動不動還搞個心法和氣功,空手入白刃,四兩撥千斤,隔山打牛,大石碎胸……

反正,就是和中醫學、生理學、物理學作對,越是違法常識才越是**。「晚清十大高手」就是其中的產物。

孫祿堂:

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板垣一雄 - 搜狗百科按照廣為流傳的說法,板垣一雄是:日本武術界曾三奪金牌 大正天皇特級勳章但是:請問這金牌是什麼比賽的金牌,分別在哪一年?

大正天皇特級勳章是不存在的,我可以說的再詳細一點,因為日本天皇去授予的勳章都是要按照皇室典範和日本國憲法來規定,在大正年代的重要勳章,旭日大綬章,是據1875年(明治8年)4月10日勳章制定文件(明治8年太政官布告第54號)所制定,到現在所有人名單一個不差1220的名字都有。

何況,天皇在戰前日本是神,綬勛是神聖的榮譽,獲得殊榮全部都是高級官員,大政治家,大教育家,軍隊高級將領,不可能給予一個武術家。

(板垣一雄)與忍術大師傅伊藤男、水月流田村尚義等六名日本武術大師一起去挑戰有「天下第一手」之稱的孫祿堂老前輩,孫前輩在庭院里與之相會,吟出一首:「日午樹蔭正,獨呤池上亭。靜看蜂教悔,閑想鶴儀形,法酒調神氣,清琴入靈性。浩然機以息,幾仗復何銘?」後突然出手,在一瞬間將包括板垣一雄在內的所有人擊飛,回國後苦思冥想、鬱鬱而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林的趣事 的精彩文章:

武術打假?反仙鼻祖李小龍的接班人?號召科學看武術?這,才是真實的徐曉冬!

TAG:武林的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