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戛納影史最高分:為啥韓國電影總是屢出精品?

戛納影史最高分:為啥韓國電影總是屢出精品?

5月16日,一部參加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引起了轟動,不但在評委會那裡收到了3.8分的高分,更刷新了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紀錄。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這部刷新了戛納歷史記錄的影片,居然是出自韓國導演之手!

韓國導演李滄東+村上春樹原著+實力演員劉亞仁,這部《燃燒》講述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三個年輕人之間發生的神秘事件,懸疑,愛情,殘酷的貧富差距,這部電影一經放映就成為戛納今年最大熱門。

3.8分破紀錄的高分,也讓電影獲獎呼聲高漲。主演之一的劉亞仁,成了大熱的影帝人選。

為什麼這個3.8分這麼關鍵?

大家要知道,在戛納歷史上以往的參賽片,平均分都在3.5上下,比如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2015年的《卡羅爾》。

《燃燒》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無疑是韓國,乃至亞洲電影的重大突破。

不過,這已經不是韓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收穫掌聲。有網友評論:

「韓國電影和韓國電視劇,真的是兩個體系!」

最近十幾年,韓國電影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頻出風頭。這次刷新了戛納影片評分記錄的李滄東導演,之前就憑藉電影《綠洲》拿過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導演。

2007年他指導的《密陽》,讓韓國迎來了自己的第一位戛納影后,全度妍。

三年後,《詩》又拿到了戛納的最佳劇本大獎。

李滄東導演之外,韓國的知名導演中,還有執導過《殺人回憶》、《漢江怪物》的奉俊昊。

以及韓國式暴力美學復仇的代表,指導過《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的朴贊郁。

過去30年里,亞洲電影整體強勢崛起。

90年代的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拿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多座大獎。而進入21世紀後,韓國電影業呈現井噴式增長,電影逐漸成了一個很能拿得出手的產業。

對於80、90後來說,看過的第一部韓國電影,大概就是2001年上映的《我的野蠻女友》。車太賢與全智賢的黃金組合,第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韓國商業電影的魅力。

十幾年前的韓國商業電影,和現在中國流行的電影電視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比如很多的故事都改編自網路的流行小說,除了《野蠻女友》,還有《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等等。

《假如愛有天意》、《我腦中的橡皮擦》、《雛菊》等,又加深了國人對韓國愛情電影的印象,韓國電影=純愛片,彷彿已經成了定式。

但從這個時期開始,韓國也製作了許多嚴肅題材的優秀電影,無論是前面提到的奉俊昊導演的《殺人回憶》,還是金基德導演的《撒瑪利亞女孩》,一邊是成功的商業作品,另一邊,韓國電影人投入到了更深層次的創作中。

《大叔》

這一切,都與政府大力扶持的政策密不可分。舉國發展文化產業,得到強有力發展保證的韓國電影市場,欣欣向榮。

1987年,隨著韓國的民主化,電影市場也從單純的宣傳工具向藝術產業化轉型。五年後,當選總統的金大中開始了文人政府時代,高度重視文化產業,把發展文化變成了韓國的國策。

開放後的韓國電影市場,卻遇到了新的挑戰。因為開放,外國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的進口,佔據了韓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為了發展自己的影視行業,1993年,韓國政府下令,全韓國的影院每年至少要有146天的時長放映韓國自己拍的電影(2006年縮減為73天)。

但保護措施實行的同時,那時的韓國,電影製作基礎仍然十分孱弱,不能和鄰國日本,還有中國香港的電影競爭,拍出來的電影,模仿痕迹較重,缺乏各式各樣的創作人才。

在1996年,韓國《電影振興法》就設立了電影分級制度,分為全體觀眾、12歲以上、15歲以上、18歲以上的四個等級分類制度。

面對不同的人群,生產不同內容的電影,成為了韓國電影業的一個目標和動力。

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99年,前身為電影促進會的電影機構,變成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也建立了人才基金,扶持國內電影的綜合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機構是非官方性質的,在自由創作的有機環境下,韓國電影迎來了新的時代。

在這種制度下,韓國仍然保持了本土電影的絕對優勢。解放創作限制的同時,卻也並沒有削弱票房的表現。

前面提到的各色愛情電影和現實題材的作品之後,韓國電影開始了百家爭鳴的階段,各種類型片和新人導演編劇們紛紛出現。

擁有宏大戰爭場面的《太極旗飄揚》

刻畫韓國社會混亂黑暗一面的《追擊者》、《辯護人》

講述兒童性侵的《熔爐》

感人至深的喜劇《陽光姐妹淘》

多樣性、高質量的影片以一年N部的頻率出現,在韓國乃至亞洲文化圈都引起了討論和熱議。

據統計,1993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6%,到了2013年,韓國票房前十的影片中,9部都來自己的電影。

2017年,韓國的電影總票房接近15億美元(中國86億美元)。這個人口只有5125萬的國家,平均每個人一年會看4.25部電影,處在世界第一位。

觀眾在這個選擇過程中,給了電影業正向的反饋,刺激了電影人有動力去不斷產出平衡社會思考和商業性的作品。接著,隨著文化國策的推進,吹遍亞洲甚至世界的韓流,也將韓國電影帶向了本土以外的地方。

2016年,韓國的電影出口增長了82%,收入超過1億美元。僅《釜山行》一部電影,就賣到了15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法國、美國、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型市場。

在回顧韓國電影這些年發展的時候,大家不可避免地會拿中日韓三國的電影產業發展進行比較。

韓國電影這些年強勢崛起,情懷,社會思考和商業變現上的成功,常常讓一些觀眾對國內電影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其實分析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它們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孱弱的被輸入市場,到建立振興制度,將文化推行為國策,解放創作者,再成為文化輸出方的過程。

儘管韓國電影也沒有到封神的地步,但對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身為觀眾我們能做的就是再等等,再看看,去支持好的片子,別為了「看看到底有爛」去給一些無意義的影片送票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報姐 的精彩文章:

他在全美國人的頭頂上行走,在410米的高空「跳舞」
時裝周拍照「景點」老佛爺Karl Lagerfeld:時尚界的凱撒大帝!

TAG:英國報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