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找 「第三世界的蒙娜麗莎」

尋找 「第三世界的蒙娜麗莎」

美國攝影家史蒂文·麥柯里於1984年拍攝的《阿富汗少女》,這張照片於1985年刊登於《國家地理》六月號的封面上。《阿富汗少女》拍攝於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一個難民營,綠色背景下戴著紅色頭巾的小女孩充滿懷疑和不安地盯著照相機的鏡頭,她明亮清澈的綠色眼睛裡好像有說不完的故事......

綠眼睛的「阿富汗少女」來到了北京

陳吳越|2018年05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從1888年創刊至今,《國家地理》雜誌已經經歷了130年的風風雨雨,借著周年慶的緣由,名為《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的大展降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這次展覽從《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的影像資料中精選出了近百幅攝影作品,這其中不乏一些為我們所熟知的經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參展的每張作品都配有詳細的中英文介紹和語音導覽,這讓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觀眾也不會覺得懵懂。除此之外,展覽還有由800幅歷史封面組成的發光的「時空走廊」,以及幾個多媒體的互動專區。美中不足的是牆上的一個亮黃色邊框,作為《國家地理》封面的標誌,本意是為了讓觀眾站在框內拍照留念,可無奈場地光線不足,智能手機對焦失靈,觀眾沒有這張可以發朋友圈的留影,對策展方的宣傳是不是也是一大損失呢?另外單人100元、雙人180元的票價是不是也有些偏高呢?

不過總的來說我對這次展覽還是比較滿意的,它讓我理解了這本雜誌對於我們而言絕不是「國家地理」這四個字這麼簡單。《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誌,作為一本月刊,從1888年的第一期開始,這一百多年從未間斷,雜誌的內容主要涵蓋了科學、地理、歷史和文化。截至2015年,《國家地理》在全世界已經擁有近40種語言的不同版本,發行量高達650萬。在上世紀的各種動蕩中,《國家地理》依然從地理、文化和科技出發,發表了許多客觀的文章。隨後由於自然環境的改變加劇,雜誌將更多的筆墨放在全球變暖、森林砍伐和環境污染上。而文章的篇幅也從過去的長篇大論演化成了短小精悍。

然而無論內容和篇幅怎麼變,《國家地理》雜誌中高水準的圖片質量始終沒有變。從電話的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接管這本雜誌開始,就明確了照片的重要性。他說:「照片,而且要用很多。」於是到了1910年,高質量的照片就已經成為《國家地理》的重要標誌。直到今天,憑藉著層出不窮的精彩攝影作品,《國家地理》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也大獲成功,在粉絲數上遙遙領先於其他雜誌。無怪乎當讀者清理舊雜誌的時候,總捨不得扔掉《國家地理》的過期刊,因為每一本都能夠當作書籍來珍藏。

展覽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照片其實也是全場最出名的一張,是美國攝影家史蒂文·麥柯里於1984年拍攝的《阿富汗少女》,這張照片於1985年刊登於《國家地理》六月號的封面上。《阿富汗少女》拍攝於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一個難民營,綠色背景下戴著紅色頭巾的小女孩充滿懷疑和不安地盯著照相機的鏡頭,她明亮清澈的綠色眼睛裡好像有說不完的故事。這張作品曾經被譽為「第三世界的蒙娜麗莎」,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在水深火熱中的阿富汗婦女和兒童才被西方社會廣泛關注。

然而在史蒂文·麥柯里拍下這張舉世聞名的照片的時候,並沒有記下小女孩的名字,於是就有了故事的續篇。上世紀90年代,史蒂文·麥柯里幾經返回拍攝地點都沒有找到小女孩。2002年,《國家地理》組織一個團隊前往阿富汗一起去尋找她,可是消息一經傳出,就有無數的當地婦女上門來說她們自己是照片中的小女孩,更有無數的男人爭著說小女孩就是自己的妻子。經過不懈努力,《國家地理》團隊最終在阿富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了這個謎一樣的女孩,她的名字叫莎芭·古拉,那時候的她年近30歲,她還記得十幾年前自己被一個外國攝影師拍過一張照片,然而對於她早已成了「封面女郎」而聞名全球一無所知。於是在2002年史蒂文·麥柯里又為她拍攝了第二張照片,同時也是她有生以來第二次拍照。照片上她戴著紫色的頭巾,雖然年齡不大,可是因為生活的艱辛,青春早已不再,皮膚褶皺,眉間流露著愁容。現實中,她父母雙亡之後又失去了小女兒,當被問及是怎麼在戰火中倖存下來的,莎芭·古拉回答「上帝的意願」。我對比看她十幾年間的兩張照片,不禁想,她將近30年的生命中有多少天是快樂的呢?或許從她出生那天起,顛沛流離便是她的人生常態,所以她早就習以為常?

史蒂文·麥柯里曾經說過:「當一名優秀的攝影師並不一定要去遙遠的地方冒險,而是需要時刻擺脫自己的舒適地帶,去探索。」我想這句話適用於觀展的每一個人。

展覽: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

時間:2018.3.30-6.24

地點:中華世紀壇

文 | 陳吳越

北京青年報2018-05-11第B7版

《阿富汗少》攝影:史蒂文·麥柯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丁堡前沿劇展 的精彩文章:

TAG:愛丁堡前沿劇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