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套之患是什麼,為何明朝被其困擾達百年之久?

河套之患是什麼,為何明朝被其困擾達百年之久?

原標題:河套之患是什麼,為何明朝被其困擾達百年之久?


作者:趙培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元末,經過數年之久的農民戰爭,1368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攻克元朝首都北京,由此建立明朝政權,但元朝並未就此覆滅,在北京失守後退居至漠北地區,對明朝邊境不斷進行侵擾。由於游牧民族的作戰特性,且明朝無充分條件進入漠北地區對蒙古諸部作戰,因而對盤踞在漠北地區的蒙古諸部總體上實行防禦政策。


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其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大陸北緯37度線以北,範圍包括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地區,由於黃河河道在該區域呈現幾字形,故而稱為河套地區,因為降水充沛地形適宜,水草十分豐富,所以河套地區又有塞上江南之稱。河套地區因資源豐富,且歷來是中原政權與游牧民族必爭之地,因而自秦朝時期就一直視河套地區為戰略要地。明朝在穩定政權後,便迅速入主河套地區,並積極設防以抵禦盤踞在蒙古高原的元廷。至明成祖執位,由於兵力不繼等原因,明朝在河套地區的防線開始收縮,由此河套地區直接暴露在蒙古勢力之下,至天順元年(1457年),蒙古部族發生內亂,孛來、毛里孩等部先後取得部族控制權,隨後開始進入河套地區,自此蒙古諸部在河套地區落腳,且以河套地區為根據地對明邊境不斷騷擾,明朝河套之患由此開始形成,弘治十二年(1499年),蒙古部族一度進至大同、宣府,威脅明朝首都。


蒙古包


對於盤踞在河套地區的蒙古部族,明朝也在不斷進行驅趕,如成化至正德年間,為恢復對河套地區的控制權,不斷進行「搜套」,但取得的效果甚微。河套地區最終的解決直到明穆宗時期。達延汗統一了蒙古諸部,為尋求長期穩定的邊境貿易,以對逐草而居的遊民經濟進行補充保障,達延汗開始尋求對明朝的和平交往,之後俺答汗勢力崛起後,雖對明朝邊境仍有擾,但同達延汗一樣,俺答汗開始要求對明進行長期穩定的互市貿易,在此背景下,在明朝首輔張居正主持下,明朝與俺答汗達成了互市貿易的友好協定,並封俺答汗為順義王,由此河套之患才得以消減。



網路圖


對於河套地區,自明朝建國初就十分重視該地區的戰略價值,但之後的蒙古諸部盤踞河套地區對明朝的邊境安全著實造成了巨大威脅,明朝歷代帝王雖都嘗試解決河套之患,但都未能徹底解決,隆慶和議雖解決了該問題,但也只是暫時的。河套之患讓明朝飽嘗邊境動蕩之苦,不光是邊境民眾長期處於戰火之中,更是無形之中加深了雙方統治階層的仇恨。

參考資料:


[1]達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研究》


[2]王薔. 明代前中期河套與邊防問題研究[D].雲南師範大學,2015.


[3]於龍. 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間河套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1.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作為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修建的經費從哪裡來?
南京大屠殺期間安全區是由誰設想提出的?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