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孩子,我也很頭疼

我是孩子,我也很頭疼

one

作為孩子,最頭疼的是什麼

孩子每天面對最多的是老師,去的最多的是學校,要是這個老師只教這麼一個孩子,那麼孩子肯定會學習成績很好,關鍵是----這不可能

老師面對的是上百個孩子,不可能以某一個孩子為主。

兼顧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職責,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不少學生只能被放棄。

因此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學習進度上,老師不能也不可能跟著孩子走,而必須孩子跟著老師走。

問題在於,孩子落後了,老師不會停下來;孩子超前了,老師也不會跳過去。

而學習是一環扣一環,其中一環沒學好,就會造成後面的白學。所以一旦孩子在某個地方卡住了,後續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孩子跟不上」

老師按照自己的進度講起走,已經講到了85分的水平。

而孩子還停留在75分的水平,這就導致了中間75—85這段分數的斷檔,最後就會造成孩子越來越跟不上的問題。

在差距變大的過程中,主要有由淺變深的三個階段(從白色-到灰色-再到黑色)

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大概能聽懂,但是聽完後不會做題

2

第二階段:慢慢聽不懂了,前面的也忘記了

3

第三階段:完全聽不懂了,開始放棄了

上面這三個階段,就是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孩子基礎差】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遇到的問題是——「想補沒途徑」

「孩子不想等」

孩子的水平已經到達了90分,但老師為了照顧全班整體同學,還在講80分的內容,而老師講的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浪費時間

不僅如此,這種停滯不前的感覺會給孩子本身的節奏帶來重大影響:

在時間浪費的過程中,主要也有由淺變深的三個階段(從黃色-到紅色-再到藍色)

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孩子發現題都會做,努力程度主動性降低——變的懶了

2

第二階段:孩子發現反覆都在重複類似的,興趣降低——變的不想學了

3

第三階段:孩子做了很多題,成績還是沒法到尖子生水平,懷疑自己——變的難受了

上面這三個階段,就是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孩子成績老是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遇到的問題是——「想學沒途徑」

「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說,「孩子基礎不好」和「孩子成績老是上不去」,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去想背後的原因,而不是所謂的額努力了沒後果,根本原因是

老師教的和孩子需要學的不同步,就造成了白學的後果。

孩子遇到的問題就是兩個——「想補沒途徑」或者「想學沒途徑」。

最終孩子就是缺一個能教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資源

一下就該明白的是,不能把希望放在老師身上。班上的老師要照顧大家,還面臨備課壓力,只有按照自己的原計划走,邊緣人群很難再去處理。

所以,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找一份能滿足孩子學習需要的資源才是關鍵。

假設現在有一份這樣的資源,那麼它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1、孩子慢了,用「這個」補上

2、老師滿了,用這個餵飽孩子

這樣更能游仞有餘,孩子不再愁成績。

這樣孩子對學習整體有控制感,也就更有信心了,最後越變越好。

Two

孩子之間差在哪裡

第一點

最大的差距是「老師」

一個不稱職的老師,會讓孩子產生很多很多不必要的困惑,越學越摸著頭腦

一個好老師,則會讓孩子孩子學的很順,越學越多,越學越清楚。

如果「知識決定命運」,那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人就太重要了。

老師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這裡必須講清楚老師到底為什麼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1、考試,考的是活的知識

雖然知識是固定的,但它用起來是非常活的,因此方法其實特別重要。

好老師會將自己精華的那一套功夫教給學生,而一些老師則只能照著書念而照本宣科,因為他們自己就沒有掌握方法想教也沒有可教的

但是,考試最關鍵的考法又是考活的知識,因為這樣才能考到人。

所以,考試考的就是活,學的死自然考不好。

2、考試,考的是重點的知識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體系,每一本教材都是按學科體系編排的。

而根據規律,任何的學科體系,都有可以支撐整個體系的重點知識。

重點之所以是重點,因為只有它能讓整個知識脈絡活了起來,就像人體內的脊椎一樣。

不考重點還能考啥,這不是人決定的,而是這個知識本身就是這樣的。

就像任何一位吃香的師傅都知道,要琢磨最關鍵的技術,而不是一些邊邊角角。

學習好的學生,一般也都會把功夫花在重點上。

孩子在學習時,其實是完全陌生的去接觸這些知識,根本沒有判斷能力,而只能靠老師作為引路人。

有的老師自身就不清楚,水平不夠,不能把握真正的重點或者不能傳遞有效的信息,對著某些無關緊要的點又是大講特講,一點用也沒有。

老師的方向錯了或者繞了,在孩子腦子裡形成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知識點就混淆了,不能把握學科體系就意味著亂。

亂哪能出成績,最後努力放錯了地方,就造成了「為什麼我那麼努力,成績還是上不去」的結果。

所以,考試考的就是重點,功夫沒花對自然考不好。

老師為什麼差這麼多

為什麼大城市和基層的老師差這麼大?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如果來研究一下,其實會發現原因很簡單

拿的工資就不一樣,學歷也不一樣。

而這背後還有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到過的地方,看到過的風景,看過的知識深度,最終導致眼界更不一樣

有眼界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往往更有高度。由於有高度,孩子會輕鬆很多

首先,教師行業是一個需要巨大個人奉獻精神的行業,但是它的收入與付出不匹配,因此現實中很多成績優秀的人都選擇了其他職業。

而餘下的專業知識水平很高的教師基本上都直接考入或調入了一二線城市,因此在三四線城市的青年教師還需要一個長久的教學經驗期去填補自我能力的不足,這就導致了一種差距。

其次,還有一些決定高度的水平問題,是在老師入職前二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形成的,是無論怎麼補都補不上的。

很顯然,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隨便拿一個北京剛入學的老師(基本上要求名牌大學研究生學歷)到縣城裡面來也能被稱為專家

實質上在北京她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但孩子一聽的收穫自然也是能超過很多本縣有經驗的老師的,更別提新老師。

因為小學初中的知識真的都非常簡單,但是老師的眼界卻是不一樣的,能帶給孩子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最後有的老師在教學中被消磨了熱情或者心裏面有其他的事,自己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沒有處理好,心煩意亂,因此情緒的疲軟也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教師這份職業,是非常高尚的,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我們因應當向所有的教師表示感謝。

第二點

第二大的差距是「資料」

資料應該有針對性,一本很普遍沒有針對性的資料往往會浪費很多精力。

資料應該是能彌補短板、提高成績的書或者音頻視屏。

給你講故事

家長們可能在睡覺前或起床時都會翻一翻「今日頭條」,看一看「抖音」小視頻,為什麼能那麼吸引你讓你養成不得不看他的習慣,一想到要可能新聞 就會打開「今日頭條」,一想到要開心一下就會去看「抖音」。

其實這些後面都是一種現代巨大科技力量「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體現。

簡單來說,他就是一種魔法,在你打開幾次後她就知道你想看什麼,然後就會推出你想看的擺在你眼前,你一次次的感到滿足最後就會依賴他,愛上他,離不開他。

那麼這種魔法背後的支撐是什麼呢?——其實是「數據」,就是它之前搜集了千千萬萬個和你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人在網上翻網頁的習慣,然後把他們綜合在一起。

再通過「演算法」「人工智慧」等方式變成一種魔法。

在普通的中小學,由於資金的限制和老師水平有限,不可能有錢有技術去建立一個學校的題庫。

而那些重點中小學都有自己遠遠超過一個人能力的題庫

這將差距進一步拉大,你做半天老師講半天的題在別人那裡體系里可能就是10分鐘的事情

你有一道題,別人有十道題,考試的時候怎麼比。

而且這種數量之間的差距導致成績差別越來越大,自然考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不要怪孩子聰不聰明,孩子都很聰明,重要的是給了他們什麼樣的資源。

關鍵詞:輔導資料

現在書城裡的輔導資料太多,因為起點很低很廉價但是有很多人需要。

而且家長基本上沒有任何精力和能力去評價一本資料的好壞,只能是買了完事,有用就有用,沒用也算了。

因為作為家長的也不懂,這些只能都交給孩子了,但孩子又沒多少判斷能力。

孩子確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找到好的資料,可以買到好的輔導書,可以在網上搜到好的方法,可以向有經驗的人尋求經驗,但是這些都涉及兩個問題:

1

第一、概率問題

誰能確保做的輔導書是好的輔導書,誰能確保方法是合適孩子的輔導書,誰能證明所謂的經驗可以複製,這些都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

2

第二、成本問題

上面這些意味著要做很多選擇,而選擇其實對人的思考能力要求非常高,要花大量時間完成,這不值得。

3

第三、習慣問題

一個人幾乎很難自己去改正自己養成的習慣,把這一切問題全交給孩子,顯然對孩子太苛刻了。

小小的總結

孩子可以通過自己彙集很多資料並總結成自己的一套而變得優秀!但這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誰家的孩子都不是天才,主要還是由被教什麼決定的。

那這時候我們可以將思路轉變一下子,看看現在有什麼,要是有一套現成的資料,豈不是很方便!這樣思路就明朗了。

學什麼,怎麼學都不用父母和孩子去研究

資料專家造,孩子只管學

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會發現這裡面「這一個東西」真的太厲害了,但是

「一套現成的資料」,是可遇不可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找法子 的精彩文章:

TAG:找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