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是對已逝時代發出的永恆追問

歷史,是對已逝時代發出的永恆追問

「歷史並非他物,它是以當今的焦慮、不安與問題之名,對已逝時代發出的永恆追問。」

——費爾南·布羅代爾

按:如同科學發展的歷史一樣,人類對於血液循環的認識也是經過了數個世紀的探索、前進甚至倒退。在了解它的道路上,古希臘、阿拉伯地區與西方基督教國家三個區域、三種智慧、三種語言、三種歷史文化不斷交會。它的發展更加證明了這三個「世界」之間緊密聯繫的重要性:現代科學的誕生,正是因為阿拉伯人翻譯了古希臘的智慧,而南歐人將它進一步豐富並發揚光大……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曾榮獲法語作家協會法國黎巴嫩文學獎、法國國家醫藥學會Jean-Charles Sournia獎,以及法國海外省科學院Louis Marin文化獎。

本書作者弗朗索瓦·布斯塔尼,亦榮獲法蘭西學術院2017最佳法語作者獎。

弗朗索瓦·布斯塔尼在本書開篇寫道:

「致我敬愛的醫界同行,他們忍受行醫的孤獨,目睹著那些造成人類存在悲劇的事件:疾病、死亡,以及逝去的時間。」

血液循環

一部東西方間的發現史

——

[法] 弗朗索瓦·布斯塔尼 著

吳文藝 譯 唐淑文 校

期待7月

內容推薦

本書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克羅頓的阿爾克邁翁區分了靜動脈,談到20世紀最前沿的成果;從古羅馬哲學家蓋倫,談到17世紀證實血液循環現象的英國人威廉·哈維,回顧了這一段醫學發展史,同時也是科學發展史,更是文明與思想的發展史。字裡行間激發讀者們去思考促進科學進步的條件,以及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書的最後談到了心臟病學的進步,這也是人類壽命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布斯塔尼(Fran?ois Boustani),法國心血管領域專家,法國—黎巴嫩心臟病協會副秘書長。曾在蒙彼利埃學習醫學,後於巴黎主攻心臟病學。其人酷愛歷史,發表過多篇關於醫學史和東西方交流史的文章,著有《心臟病學要義》等。

曾榮獲法蘭西學術院2017最佳法語作者獎,該獎項每年在世界範圍內僅有一位法語創作的作者或譯者獲得,包括法國、加拿大、摩納哥等法語國家和地區。

序言(節選)

心臟病學的歷史眾所周知,許多優秀之作已論述詳備。那麼為何又來一本?首先,講述同一段歷史的方式可以各式多樣;其次,以馬格里特超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說,本書並不是一本關於心臟病學史的書。它的目的在於展現事物被隱藏的一面,探究其內幕——對所有發現都應如此——也就是呈現科學、醫學思想發展的的歷史背景。因此,本書的意圖是對導致科學發展或倒退的原因進行反思。接下來,我們便以這個例子——導致心臟病學誕生的血液循環的發現——作為開始。

埃及諸神進行的「稱心」

這段歷史為我們分析影響科學的因素提供了一個契機。關於心血管系統的疑惑與科學的蹣跚起步始於同時,到了今天,心血管疾病的預後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心臟病學取得的這些成就是這條始自古代的探索之路的最好證明。正如康德所言,「對於它是否在科學的可靠道路上前行,我們可以馬上從它的成果中做出判斷」。

這條「科學的可靠道路」並不限於心臟病學,也適用於其他許多學科。譬如,天文學便經歷了一段平行而又相似的歷史。這兩門科學皆肇始於公元前6 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且都遭遇了相同的阻礙:托勒密錯誤的地心說統治了好幾個世紀。蓋倫也充當了同樣的反面角色,提出了荒謬的血液循環理論和心室中隔滲透理論。

托勒密體系:地心體系宇宙圖景

阿拉伯時代,馬拉蓋學派的納綏爾丁·圖西提出了不同於托勒密的天文系統論,其中的部分理論後來被哥白尼所吸納。在圖西看來,同時代的伊本·納菲斯正確地描述了血液小循環。

1543 年,哥白尼發表了著作《天體運行論》。在書中,他質疑托勒密的學說,並提出了日心說理論。同年,維薩里發表了《人體構造》一書,對血液小循環進行了描述,糾正了蓋倫的許多錯誤,並動搖了當時盛行的解剖學研究。

維薩里

17世紀,英國人哈維描述了血液大循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發現16—17世紀西方科學思想突然掙脫束縛,為接下來幾個世紀里的許多重大發現開闢了道路。

我們的時代已能將這些抽象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具體表現為:心臟學方面,死亡和疾病的減少;天文學方面,對宇宙空間的征服。這些成果對過去的聖賢學者們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它們是兩千五百年來醫學、科學思想發展演進的結果。

GIF

天文學和心臟病學總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取得進展,這一如此一致的年代、地理上的同步關係,絕非一種巧合。它是眾多相同文化和社會政治因素合力的結果。

只有在政治、宗教等條件支持的時代,天才方會自我呈現。

從公元前6世紀克羅托內的阿爾克邁翁到17世紀的威廉·哈維,人類為理解和描述血液循環在人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已走過了22個世紀。這一漫長之旅由三條知識鏈構成:古希臘——羅馬之鏈、阿拉伯——穆斯林之鏈、西方基督教之鏈。儘管有著語言空間和地理空間的變化,但其仍是同一種科學,古希臘科學為阿拉伯人繼承和豐富,一變而為古希臘——阿拉伯科學,最後又進入中世紀的西方世界。

從古希臘世界到8—14世紀的阿拉伯世界,再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世界,儘管這些世界迥然各異,但都吸引著血源、宗教、文化各異的才智之士,為促進科學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同等自由而又包容的環境。15世紀的威尼斯畫派畫家喬爾喬納以其畫作《三個哲學家》闡明了地中海歷史和人類歷史上薪火相傳的三個時刻。

喬爾喬納《三個哲學家》

科學發現的確立是一種漸進式的長期構建,在取得重大進步和決定性進展之前,既充滿了摸索與倒退,也不乏質疑和困惑的時刻。科學無視「先知」的形象,儘管他們被認為大致揭示了科學的真理。教會欲奉蓋倫為醫學領域的先知,卻使他反受其害。雖然他的貢獻頗有價值,但在血液循環的歷史中,他逐漸阻礙了醫學的認識。

順著心臟病史的道路前行,我感到有一條線索為我逐個揭開已逝時代的面紗,每個時代都為各自的知識難題所困惑。這一漫長之旅充滿了歷史的更迭與科學的閃光;那些散落在時間長河的靈地,也曾集結過耀眼的醫師、學者、哲人和政客,最終卻光芒殆盡,化為廢墟,只留下過去榮光的餘韻。

為何榮光,為何衰落?這是本書的核心問題。一種具有悠久傳統的文明,正如西羅馬帝國,是如何被剝奪去科學的果實?為何阿拉伯人在8 世紀選擇了開啟阿拉伯文明黃金時代的希臘科學及理性教育?為何這一輝煌文明到了14世紀卻光彩不再?西方的科學思想如何產生?又是為何直到17世紀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才被理解?

這些知識至為重要,有助於人們理解進步的動因,尤其有助於培養對已有思想觀念的批判精神。

鼓樓新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旗下大眾出版新品牌,致力於提供有品有格有趣的文化產品,出版高端學術普及讀物,涵蓋新知、全球史、人文科普、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類別。

讓我們於閱讀中,認識自己,通往世界,遇見智識與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樓新悅 的精彩文章:

母親,是女兒的一面鏡子嗎?
《時間迷宮》:時間永遠分叉,通向無數的將來

TAG:鼓樓新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