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賺2.5億的消費金融,會成為海爾轉型的關鍵助力么

年賺2.5億的消費金融,會成為海爾轉型的關鍵助力么

作為國內的三大白電巨頭之一,海爾最近幾年與格力、美的之間的差距正逐漸拉開。雖然在水洗行業海爾仍然佔據著龍頭地位,但從企業的整體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上來看,海爾的市場競爭力正急劇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海爾一直執著於「互聯網轉型」,作為一家傳統家電企業,張瑞敏對互聯網的痴迷似乎已經影響到了海爾的根基。而在去年迎來爆發的海爾消費金融,在被寄予厚望之後便出現疲軟,海爾轉型的道路再次出現坎坷。

作為第二批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成立於2014年的海爾消費金融在2017年實現了2.53億元的營收,相比於2016年同比增長了45.7%,而其凈利潤也有7.5%同比增長,達到了4769萬元。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海爾消費金融在2017年取得不小的進步,但是放在市場中與其他消金公司對比,在2017年消費金融大爆發的形勢下,海兒消費金融的增長就顯得不溫不火了。就拿蘇寧消費金融來說,其2.17億元的凈利潤已經要追平海爾消費金融的年度營收了。

這對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海爾消費金融來說,顯然是無法接受的。要知道海爾擁有1.5億家庭用戶和3萬多家專賣店,藉此海爾消費金融不但可以獲得豐富的數據資源,還能覆蓋家裝、家居、教育、3C等多個消費領域。但優厚的背景和資源並沒有換來更加優秀的業績,相反,海爾消費金融卻被多數消費金融公司甩在了後面。這樣不盡人意的表現,也再次加大了海爾轉型的難度,其對互聯網的過度「痴迷」本就已經對主營業務產生了衝擊,如今作為代表的消費金融又遭遇滑鐵盧,可以說其為轉型付出的一切努力很容易付諸東流。

而之所以海爾消費金融高開低走,與消費金融行業監管加強不無關係。在2017年,海爾消費金融就被銀監局開過10萬元的罰單,而進入2018年,監管又加強了對各個細分領域的規範,這使得海爾消費金融更加束手束腳。與此同時,海爾消費金融的高層動蕩一直沒有停過,從2014年年底開始,高層便頻繁「換血」,這或許也是其業績不振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當初被寄予厚望的海爾消費金融,並沒有在高起點的情況下實現高速前進,如今消費金融行業野蠻生長時期已過,嚴監管之下,想要再實現行業之初那樣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啞火」的消費金融業務,讓海爾的互聯網轉型再次出現了停滯,如今依靠著強大的白電業務,海爾雖然還能順利突破千億市值,但是如果再找不到正確的轉型方向,其餘格力、美的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銀保監發文整治民間借貸;餘額寶引入兩隻新貨基;平安好醫生登陸港股
為什麼2018鬧著理財的人比往年多?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