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知與偏見之-沒有偏見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有偏見期的人生是畸形的

真知與偏見之-沒有偏見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有偏見期的人生是畸形的

智識成長過程中,追求對事物在某些角度的理解極致、思維極致,往往是智識積累和獲得智識深度的極為重要的過程,但這種專精尖的思考容易陷入牛角尖並由此形成偏見。究其根源在於:真正的真理(或者說真知)不是一個點,而是多維的、立體的,任何事物唯有從多個視角、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和理解才是最周正的。社會事務的爭議和處理就更是如此了,偏狹地進行理解和處理,不僅在道理上經常可能是不公正、不周正的,效果上也往往只會導致事情的惡化,以及導致極權思維、極權做法的加重,最後適得其反,甚至會導致社會天下大亂和永無寧日。

因此,不能因為有人或有些人走了或曾經走了某個方向的極端,導致自己或公眾受損和受害了,就非要徹底地什麼都與其反著來走另外一個極端,這種做法和思維模式仍然是偏執的,不理性的,本質上同樣是一種極端思想(如果對立面是極權霸道的話,則對立者在本質上也同樣會是極權霸道的,只是可能尚未得到機會而已),這二者的病根往往是類似的:都是缺乏足夠理性、缺乏足夠包容性和缺乏真正自我反思精神的。

而要從這種極端搖擺中儘早清醒過來,唯有正視社會事務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尤其是正視真理的多視角、多維度特徵,和正視真理只可不斷逼近無法被人力所徹底到達的特徵,才能對真理心懷敬畏,才能在求知和做事時更加心懷謙虛與謹慎,才能公正、周全地看待和處理好社會事務。同時,正因為社會事務的高度複雜性,和人的認知能力與個性的多樣性,因此許多社會事務的處理,往往需要在不突破公道正義底線的前提下,適當地進行妥協和折中,才往往是最為穩妥和最為周全的處理方法。這種做法和醬缸思維有本質的區別,其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是否以公道正義為底線,更為學術化和更為具體地,是否以普適價值準則為底線。

更進一步地,在辨別和把握什麼是真正的公正周全、什麼是醬缸思維、什麼是無底線思維這三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時,有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需要好好辨識清楚,即:缺乏底線的認知體系,缺乏對過往錯誤的真正深刻反省的認知體系,以及有選擇地挑選證據來自我論證的認知體系,既沒有真正的思想深度,更遠離真理和真相。這種認知體系、認知方法和認知態度,不僅無法達到真正的公正周全,還可能導致『吃二道苦,受二道罪』、重複犯同樣錯誤的邏輯死循環現象。因此,不論是在求知過程中,還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對過往的失誤過錯均應不反思、不揭蓋則已,要想真反思和真想得到思想認識的提高,就要做徹底的反思、做徹底的揭蓋,即要把所有的過往功過是非,尤其是所有的歷史證據和歷史真相均坦誠地展示出來,這是因為:只有先坦誠地全面展示了,才談得上坦誠的面對;只有坦誠地面對了,才談得上真正的反思和真正的思想提高與升華。話只說一半,不是真話;事只做一半,不是真做事;錯只糾一半,不是真糾錯;證據只給一半,不是真相;理只講一半不是真理和真知。

在這一點上,正如筆者以前所提到的:「絕大多數長久存在的人類社會思想理念和思想理論,都不會是全面徹底錯誤的(即不會有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和認知體系會愚蠢到每一個細節都是錯誤的但卻存在了成百上千年),......所有人為社會問題和人為社會災難,都是由於該社會體系中的思想理念和思想理論中的DNA錯誤所導致的。而要避免思想理念和思想理論中的錯誤DNA發揮作用,唯有修正該思想理念和思想理論中的錯誤DNA,才能避免類似的錯誤反覆出現,才能真正不斷進化完善自身乃至逼近真理(參見《對「社會公正的類型、層次與相互作用―從思想公正與行為公正說起」一文的兩點補充》)。」更形象地說,不找到錯誤DNA的所在,或是找到後並不真正坦誠地承認該錯誤DNA的存在,更不加以科學修正和合理廢棄的話,則該錯誤DNA會一再地迭代繁殖,從而導致整個系統一再地發病。

最後的歸納與總結是:在人的智識成長過程中,沒有偏見期的人生往往是不完整的,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在學識能力成長過程中就做到四平八穩和全面周正,有偏差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學識能力不夠高的時候,出現理解偏差和分析偏差是完全正常的,不出現偏差和偏見的人,要麼是徹底的無思維能力者,要麼是無知無畏的自大狂或心理疾病患者。但是,只有偏見期的人生是畸形的,甚至是病態的。從未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達到過通透理解的人,或者說從未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達到過內心平和與平衡的人,既難以在學術上達到真正的高度和做出真正頂尖的學術成就,更難以在人生經歷上達到真正的平靜與祥和。

真正的真知,最終必然走向平靜、祥和與周正(即使身處不平靜、不祥和與不周正的環境中)。偏見有時可以刺激某些新思想、新理念的誕生,但只能是思想理念的催化劑和藥引子(有時也可以構成知識的局部),而不會是真知本身。因此,爭取盡量早日走出偏見期而不是甘於陷在偏見期,才是求知者求真時所應持有的自我要求和正確心態,惟如此才能早日達成求知路上的終極目標——內心的平靜祥和與真知;也惟如此,才是真正對自己、對社會乃至對人類負責任的態度和做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思天地 的精彩文章:

對「社會公正的類型、層次與相互作用―從思想公正與行為公正說起」一文的兩點補充

TAG:哲思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