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州14人上榜居全省第一,他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

溫州14人上榜居全省第一,他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我市14人榜上有名,入選人數位列全省第一。

代表性傳承人掌握著非遺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更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本次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選從2015年11月開始,先後經評審推薦、考察、文本製作、申報片拍攝、評審會審核、公示等一系列流程,歷時兩年半時間,最終確定名單。

一起隨小布來看看~

1

孫來來(溫州市)

1942年1月出生,1953年考入溫州亂彈劇團(後改名為溫州市甌劇團、現名甌劇藝術研究院)後一直為甌劇事業奉獻至今。曾擔任演員、副導演、副團長兼藝委會主任、藝術指導等職。1989年獲浙江省中青年演員精英大獎賽「最佳演員獎」;199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至1995年,榮獲溫州市文學藝術金鹿獎;1997年榮獲國家文化部「文華表演獎」;2012年5月被授予溫州市「文藝事業突出貢獻獎」。孫來來自2002年5月退休後,又被聘用留團參與演出,並一直為甌劇的傳承事業作出貢獻,繼續關心培養年輕一代藝術人才,至今已從事甌劇事業六十多年。

2

施成權(溫州市)

1957年4月出生。自1972年開始跟隨父親與幾位老師學藝至今, 46年來一直堅持甌綉藝術創作,致力於甌繡的傳承和保護工作。1980年代在工藝美術藝人紛紛棄藝從商的大背景下,依然堅守綉台,堅持創作,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創新針法,磨礪綉藝,創新了水墨綉、油畫綉、雙面異色綉、異色隱格針法等甌綉技藝。從藝至今,施成權已創作甌綉500多幅,受到各界廣泛好評,多幅作品被中國絲綢博物館等收藏。2007年創辦施成權甌綉工作室,除繼續創作外,又培養了多位甌綉傳承人,為甌繡的傳承工作做出了貢獻。

3

徐順煒(龍灣區)

出生於1962年1月。1978至1981在寧村當地學校任教期間,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尊重以及對傳承傳統的責任感,積极參与到「湯和信俗」傳統活動的整體策劃中。徐順煒虛心向前輩請教,到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為每年的湯和信俗活動召開會議討論研究,親自製定方案,審核確定活動節目並監督執行,此外,還經常開展骨幹力量訓練,組織人員到外地學習取經。在他的努力下,湯和信俗逐步被打造成為國內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民俗活動。此活動的開展,還輻射到了湯和的老家安徽蚌埠,成立了湯和文化研究會,架接了與安徽蚌埠的聯誼關係。徐順煒兼任蚌埠市「湯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聯合出版了《抗倭英雄湯和》、《湯和與文化研究》、《蔡青青攝影展作品集》等書籍。2009年,被列入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2014年以徐順煒為主編的浙江省非遺代表作叢書「湯和信俗」出版。2014年,策劃組織帶領的「拼字龍燈」參加全國舞龍展演獲「金獎」,2015年被授予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4

謝炳華(甌海區)

1957年1月出生,16歲師從陳阿龍學習彩石鑲嵌技藝。20歲出師,熟練掌握彩石鑲嵌技藝,專門從事該項手工藝製作,被湖嶺工藝雕刻廠聘為彩石鑲嵌製作師傅,並開始帶徒授藝。之後分別在青田工藝雕刻廠、溫州工藝雕刻一廠工作。90年代,在元鼎工藝品有限公司工作,為彩石鑲嵌車間負責人。1999年,創辦並經營潘橋利達雕刻廠,一直從事彩石鑲嵌製作至今。2014年,擔任甌海區彩石鑲嵌研究會會長。謝炳華曾多次在國內外展會上展演彩石鑲嵌技藝,獲得諸多獎項與好評。2013年,榮獲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稱號。

5

林志文(甌海區)

1957年2月出生。林志文7歲開始跟隨父親林國榮學習屏紙製作技藝,讀書期間即利用課餘時間幫助家中製紙。1978年起,林志文一直在澤雅從事造紙工作。經過多年學習,林志文堅持以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屏紙,並熟練掌握了斫竹、做摞、腌刷、爊刷、洗刷、搗刷、踏刷、淋刷、烹槽、撈紙、壓紙、分紙、曬紙、疊紙、拆紙、捆紙、印記等17道製紙工序,109步流程。近年來,在造紙之餘,林志文還致力於澤雅屏紙製作技藝文字與圖片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把製作工序流程寫成文字,拍成圖片,編輯成書出版,為紙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6

許根才(洞頭區)

1941年2月出生,是洞頭海洋故事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30多年來積極從事民間故事的收集和創作工作。許根才能講80多個海洋動物故事和民間故事,能唱30多首民謠。2013年,他被評為第二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不但把海洋動物故事整理成文字在文學刊物上發表,還經常到幼兒園、小學裡為少年兒童講海洋故事。其整理的海洋動物故事《章魚學功》被《溫州民間文學五十年》收集出版;《珍珠》、《墨魚為什麼又叫烏賊》等被收入《中國水生動物故事集》;《鰻魚想當將軍》、《鹿坑為什麼又叫東彎寮》等6篇被編入《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浙江(洞頭卷)》;中篇故事《百島奇譚》在《百島》上連載;已搜集整理了洞頭海島民間故事80餘個(篇)。

7

吳江(洞頭區)

1936年6月出生,自小接受媽祖祭典的熏陶。1950年代開始,師承其祖父及父輩,從事媽祖祭典活動。1998年歇漁後,全身心投入媽祖祭典的組織和傳承活動,每年媽祖誕辰紀念日和媽祖羽化升天日,吳江都作為活動主要組織者,分配任務,保障活動有序進行,祭祀活動結束後,又組織戲班,演戲三天慶祝媽祖祭典。2011年,吳江組織恢復「迎火鼎」傳統民俗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媽祖祭典活動的內容。吳江現為東沙村媽祖宮現任主事人,同時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媽祖祭典的代表性傳承人物,目前亦積極開展傳承授徒活動。他經常組織宮內管事人員開展媽祖祭典流程的培訓,教授抄寫相關佛事資料,組織迎火鼎隊伍進行綵排。

8

林順奎(樂清市)

1956年6月出生於樂清北白象鎮,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自幼跟隨父親林邦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習樂清細紋刻紙和首飾龍製作技藝。1972年進樂清市黃楊木雕廠學習工作,1982年複員後進入樂清市特藝雕刻廠跟隨父親繼續首飾龍及細紋刻紙的學習與製作工作。林順奎同時熟練掌握首飾龍和細紋刻紙的製作技藝,每年至少製作6、7架首飾龍,10餘只平龍。同時他還創作了大量細紋刻紙作品,深受各界好評。在多年的從藝生涯中,林順奎始終實踐著基於傳統、新舊相融的追求,目前仍堅持以木製齒輪和竹子來製作首飾龍。除了製作實踐外,林順奎還積極地將首飾龍製作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現帶有傳承學徒15名,曾多次為我市各地學校宣傳展演該技藝。

9

徐巧青(瑞安市)

1951年11月出生,瑞安市小馬道人。1967年就職於瑞安運輸公司,於2008年退休,現任瑞安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隊的藤牌舞表演隊總教練。徐巧青的父親徐乃光為藤牌舞老一輩演員,曾於1957年代表浙江省民間音樂舞蹈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工人文化宮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優秀獎,並曾於中南海接受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領導接見。在其父的熏陶下,徐巧青從小熱愛舞蹈,17歲時開始學習藤牌舞,師承藤牌舞第三代傳承人薛紀芬和蔡興瑞。作為瑞安藤牌舞第四代傳承人中難得的全能演員,他能演繹諸如舞大旗、舞獅子牌、打對子、寧波對、雙刀戰藤牌、雙槌拋叉等各項動作,同時又熟悉舞蹈音樂,會敲鑼打鼓,可擔當前台、後台的任何一個角色。在藤牌舞表演隊里,徐巧青不但技藝出眾,且工作積極,曾歷任演員、教練、隊長、導演等職。2008年,徐巧青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牌舞」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被確定為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

1

劉一俠(文成縣)

1948年5月出生,積極從事太公祭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從1990年至1993年主持修撰《劉氏家譜》,1994年至1995年,受文成縣宣傳部與文化局的委託,主持指導劉基廟文物維修工作,其後劉基廟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聘任為百丈漈風景區南田管理處主任,參與劉伯溫故里的建設,主持「劉伯溫故居」「武陽書院」的建設。參與維修「劉璟祠」「辭嶺亭」等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間,再次主持編撰劉伯溫家族族譜,搜集、訂正歷史資料。協助縣政府舉辦歷屆「劉伯溫文化節」,組織開展春秋二祭,如:2011年劉伯溫誕辰700周年紀念活動等,2014年接待台灣學者曾仕強祭拜劉伯溫。因在劉伯溫文化保護方面的突出貢獻,多次被上級主管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

11

吳立勛(平陽縣)

1969年5月出生。吳立勛自1984年入道以後,先後跟隨先師爺馬誠起、林誠鏡,先師陳信修學習東嶽觀道教音樂。為傳承先輩道譜音樂《十方板》(即十方韻),跟隨先師爺與師父學習演奏基本功,嚴格按照東嶽觀傳統方式進行演奏,將《十方板》完整地傳承了下來。2012年起組織舉辦道教音樂培訓班,按每月一次對學員進行培訓。2014年成立東嶽觀道教音樂傳承基地,設立道教音樂陳列室,又專門籌建一支東嶽觀道教音樂演奏隊伍,定期舉行演練,提高演奏技藝。

12

季天淵(泰順縣)

1964年11月出生,先後在泰順木偶劇團木偶、泰順縣玩具工藝廠、泰順工藝玩具研究所、泰順縣新華書店工作、溫州市越劇團工作,目前在季桂芳木偶雕刻工作室專業從事木偶戲研究、編排以及木偶的製作,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2003年榮獲溫州市十佳青年民間藝術家稱號,2008年獲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2010年被評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被授予溫州市第三輪服務行業「名師名家」稱號。季天淵曾多次應邀赴溫杭州、義烏、溫州、台灣、印度、俄羅斯、土耳其、瑞士、約旦、緬甸等地方參加國內外展示展演,其中,所創作作品木偶《戲劇人物造型--穆桂英》在中國木雕創作大賽中榮獲銀獎;《彷唐仕女》榮獲《首屆(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展覽會》金獎;《仿古娃娃》入選浙江三雕創作世紀談榮獲金獎;《戲劇人物造型—包公》連續獲浙江省第二屆民族民間手工藝展「天工獎」等二十多個獎項。

13

張良華(泰順縣)

1948年3月出生,1963年參加泰順縣木偶藝術劇團工作,1970年6月調到泰順縣越劇團工作,1988年9月至今在泰順文市辦工作。14歲師從泰順木偶藝人周德學習提線木偶技藝。其後又拜泰順著名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黃泰生為師。張良華數十年來,對提線木偶技藝認真專研,對木偶戲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多次應邀參加國內木偶戲展演,1987年,參加浙江省木偶藝術匯演,並執行編導《火焰山》,獲演出獎;2010年,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溫州木偶藝術專題展;2010年,參加中國(浙江)文博會;2011年,參加中國(深圳)文博會;2014年,赴台參加憶江南·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主題館展演等,不僅促進泰順提線木偶戲對外宣傳和推廣,更加強了對提線木偶技藝的研究。2009年9月,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同年,被評為首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

14

林實樂(泰順縣)

1941年出生,泰順縣仕陽鎮人,1954年拜師學篾匠手藝,1954年-1966年從事篾匠手藝,1958年開始隨父學練碇步龍舞並參與業餘舞龍隊出鄉表演。1983年至今負責碇步龍業餘表演隊各項工作,林實樂熟練掌握碇步龍的全套動作,保存清末碇步龍的63個動作抄本,在泰順域內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具有較大影響,近年來,為碇步龍的傳承盡心儘力,組建了仕陽鎮朝陽村碇步龍舞隊,義務教授碇步龍舞蹈動作,培養了許多年輕的後備力量。林實樂是碇步龍舞蹈的主要傳承人和舞龍隊伍成員之一,多年來他一直為碇步龍的發揚光大和傳承工作盡心儘力。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碇步龍演出隊每年正月都要組隊到鄰近各村去舞龍燈;近年來還多次應邀前往福建霞浦、福安、柘榮、福鼎等地演出,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曾多次應邀帶隊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公益活動和大型晚會上演出並得到嘉獎。1983年朝陽碇步龍應縣文化局邀請,在縣人民廣場參加演出並得到嘉獎。1996年朝陽碇步龍經「泰順國際茶文化節」主辦方邀請,參加開幕式演出獲「蛟龍騰飛」錦旗獎勵。2008年10月,應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邀請,參加「鄉土泰順」大型文藝晚會表演獲得一致好評。2009年9月林實樂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市文廣新局、瑞安市委宣傳部

製圖:胡安攀

為入選的傳承人點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發布 的精彩文章:

第六屆市民文化節昨晚啟幕!數百場文化活動等你來參與

TAG:溫州發布 |